如果杨玉环真的流落风尘,那么李隆基重返长安后,她为何不去长安投奔李隆基呢?学者周煦良还认为:“杨妃已堕落风尘,自然无颜再见君王。”如果在明清时期,这个论断或许是正确的,因为程朱理学已经在人们的心中深深扎根,别说皇室就是普通家庭恐怕都容不下一个存在污点的女人,可是在兼容并包的唐代,当时的人们对女人却颇为宽容。
其实,即使李隆基已经沦为太上皇,丧失了手中的权力,担心接回杨玉环会遭到儿子李亨的坚决反对,也依旧可以暗中派人将她妥善安置好,使其不会继续沦落风尘。
既然杨玉环并没有东渡日本,那么她会不会找个偏僻的地方过着隐居的生活呢?在陈鸿的《长恨歌传》中,那个精通招魂术的道士找到杨玉环的地方是蓬壶仙山。蓬壶与蓬莱是一个意思,莫非陈鸿笔下的蓬壶并非指遥远的日本,而是唐帝国境内某个不为人知的地方。
大蓬山(又名太蓬山)“状如海中蓬莱[1]”。这座位于今天四川南充营山县的大蓬山在唐代时就是一座佛教与道教并存的名山,偏僻而又清幽,的确是隐居的好去处。白居易曾任忠州[2]刺史,或许在任期间听到过什么,并将所见所闻告诉了好友陈鸿,陈鸿才会在《长恨歌传》中这么写。
[1]《方舆胜览》卷六十八。
[2]今重庆忠县。
其实纵观整个唐帝国,四川无疑是杨玉环避难的上佳去处。杨玉环在那里出生,在那里成长,自然对那里的风土人情、山川地貌再熟悉不过了,而且她的家族在四川又有着很大的政治影响力。
祖父杨志谦和父亲杨玄琰都曾在四川为官。堂兄杨国忠也曾长期在四川生活,发迹后推荐好友鲜于仲通担任剑南节度使,后来干脆自己遥领剑南节度使。在卸任节度使之后,相继出任剑南节度使的崔圆和崔光远也都是杨国忠一手提拔起来的亲信,因此如果杨玉环真的逃到那里,或许会得到这些人的庇佑。加之四川地形复杂,有很多像大蓬山这样人迹罕至的僻静之所,便于隐藏自己,而且四川临近南诏和吐蕃,一旦政治形势紧张还可以迅速逃离唐帝国。
当然这些只是推测,杨玉环隐居大蓬山有直接的证据吗?最有力的证据或许就是透明岩上惊现的《安禄山题龛》。唐代人喜欢在山上建造佛像为自己祈福,用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更有甚者将自己造像的心路历程用文字的形式留在崖壁之上,称之为“题龛”。可史书上却从未留下关于安禄山曾经到过此处的只言片语,而且安禄山发动叛乱后触角也不可能延伸到这里。这个《安禄山题龛》又是从何而来呢?
备受关注的《安禄山题龛》刻着这样的话: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大唐先天二年(公元 713年),岁在辛癸丑七月朔十五日,弟子安禄山稽首,和南尽虚空、遍法界,常住一切诸佛。但弟子业缘五浊,受荫阎浮。恒为二竖相摧,四蛇所逼。加以法王垂泽,梵帝流恩。伏闻大圣大慈,能救众生之苦,真实不虚。遂发微心,于此蓬山敬造弥勒像龛一铺。合家心愿,上为帝主人王,七代父母,下及法界苍生,普同供养,谨白。
在距离《安禄山题龛》不远的地方就留有宋代诗人清远居士所写的一首《透明岩壁安禄山题记》:
妖胡作逆罪滔天,翠辇仓皇幸蜀川。
千载业缘磨不尽,却来邀福向金仙。
清远居士认为这个题龛就是那个臭名昭着的叛贼安禄山所留,持这种观点的人并不仅仅只有清远居士一人,宋代进士雍沿也是如此,留有一首《安禄山弥勒像龛》:
全狼犬态固难防,犯上谁能不败亡。
何事像龛题志处,谩将真恳佞空王。
虽然早在宋代就有很多文人学者坚定地认为这个《安禄山题龛》就是唐帝国的千古罪人安禄山所留,但细细品味题龛中的文字仍不禁会生出诸多疑问。
公元713年这一年中曾出现了两个年号,一个是人们熟知的开元元年,另一个就是鲜为人知的先天二年。
种种迹象都表明题龛中提及的这个“安禄山”似乎并不是我们熟知的那个安禄山,因此有的学者认为这个题龛是一个与安禄山同名同姓的人所留,而且此人可能比安禄山还要年长一些。
这个观点貌似有些道理,可安禄山这个名字毕竟太特殊了。“禄山”并非纯粹的汉语,而是从粟特词中翻译过来的,是“光明、明亮”的意思。鉴于这个名字的特殊性,汉人与安禄山重名的概率几乎为零,而粟特人又活跃于唐帝国的北部边陲,不太可能跑到遥远的四川,即使因为商贸活动的需要偶然入川,也不太可能跑到偏僻的大蓬山来,更不可能在一个如此僻静之处修造了一尊弥勒像。
喜欢纸嫁衣之缘起奘铃村请大家收藏:纸嫁衣之缘起奘铃村本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