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蠡的名声不好只涉及私德,支持拆分南直隶就是与公义为敌,他还不想被家乡人骂成数祖忘典的叛徒。
这是没法避免的,现代人都免不了地域之争,更何况乡党观念更强的古代?
在这事上,不管皇帝做什么,王蠡必须坚定立场,坚决反对拆分南直隶!
怎么写,需要认真考虑。
许久,王蠡下笔。
“《论语·雍也》有云: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中正平和,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
王蠡通篇不提南直隶,却阐述了汉中自入陕后,民生渐趋困顿的事实,以此论证划汉中入陕仅仅出于军事目地,有违中正平和之道。
相信任何人都能看出这篇文章的真正所指。
拆分南直隶,只能南北拆,就如现代,划为AH和江苏,江苏有通海沿江之利,但是AH除了两个煤矿,什么都没了,只能困守内陆,渐渐贫困。
王蠡以汉中人的困苦来比喻拆分过后AH人的困苦,提及大治之事,应将汉中重新划入四川,以此隐喻拆分南直隶的弊端。
很显然,这篇策论非常政治不正确,可是屁股决定脑袋,纵然王蠡身为修士,也不愿意走在街上,被金陵父老敌视唾骂。
第三题!
论开海之利弊。
这极其符合王蠡胃口,洋洋洒洒,一挥而就。
第四题!
试论耶教东渐与佛门入中土之异同。
“哦?皇帝要动耶教了?”
王蠡眉眼微凝。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在中原士人看来,耶教不敬父母祖先,唯独拜祭爷火华,是妥妥的异端,又因信称义,与华夏传统伦理不符。
不过耶教也有可取之处,在科学研究上要胜上一筹,而且开海贸易,就避免不了耶教的传入,除非不赚海外那白花花的银子。
王蠡提笔:“《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何为中,平衡也,过则伤,不过为养……”
这篇策论的主旨是以我为本,包容兼蓄,取其精华,去取糟粕。
第五题!
刑赏忠厚之至论!
也即以忠厚立论,援引古仁者施行刑赏以忠厚为本的范例,阐发仁政思想。
这一题没有太过突出的地方,老调重弹耳,大体是皇帝想做个仁君,但以其自比嘉靖的心性,无非是沽名钓誉罢了。
当然,如果言辞中带有讽刺之意,那就是找死了。
略一沉吟,王蠡下笔书写。
“《书》曰:“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慎刑也……”
写策论极为耗精力,连续五题写完,王蠡也是头脑懵懵,闭眼调息了一阵子,才渐趋清明。
不觉中,日头西斜,云彩镶上了一层金边,有咚咚咚的鼓声响起,为期两日的笔试结束。
学子均是安坐考棚,会有吏员收卷,签名画押,办了交待手续才能离去。
一名名吏员散布全场,收取考生的试卷装入考袋,很快收到王蠡,签了名画了押,才裹挟在人潮中出了贡院。
谢谢好友不其名的月票~~
喜欢红楼聊斋逍遥仙请大家收藏:红楼聊斋逍遥仙本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