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云没有生气,温和地把话茬又踢了回去。
“众位爱卿先说说看。”
巧一见时机也差不多了,微微前倾着身子开口道:“皇上,臣有一计。”
殿内的目光便一下子都聚集到摄政王身上。
“倭国严格上讲,也算不得一个国家,他们岛屿众多,土地贫瘠,部落分散,内部斗争频繁。”
见众人或鄙夷或不屑或充满打量的眼神来回扫着自己,巧一的思绪丝毫没有受到影响,继续看着步云说道:
“皇上不如择一部落首领,赐其盛朝予以承认的倭国国王身份,而后再派人赏些粮食布匹之类的过去,如此,倭国在邦交层面,便没有再与盛朝为敌的借口,转而彻底变成为了争权夺利的内斗了。”
“好,摄政王的这个法子好。汪掌印,你且记下来。”
步云是真心夸赞,并不因巧一是自己的爱人而偏私。
此举相当于在倭国内部立了个靶子,引得他们内乱加剧。
盛朝便不再是倭国的靶子。
如此既不用出兵,也不失和气,还能彰显盛朝的大国风范。
至于那些个粮食布匹,盛朝地大物博,根本不在意这点儿芝麻绿豆。
在座的尚书听了,都暗自庆幸,皇上满意,他们也可脱身。
剩下的,就是礼部的事了。
汪文植欠身施了一礼,回应道:“奴才遵旨。”
他又看了下自己提前准备好的待议事项,就这样一项一项地说了下去。
每一件事,都仿佛是前一件事情的循环。
众人默不作声,矛头对准皇上。
巧一提出妙计,皇上一一允准照办。
直到议了八九件事,殿内已经添了两三回蜡烛,步云才缓缓开口:
“今日要不然就议到这里?朕看爱卿们也累了。”
尚书们也没想到皇上会耗着他们这么久,肚子早就咕咕叫了,又要一直受着帝王的高压,听到步云要喊停,连忙起身,纷纷准备告辞。
“哎,慢着,朕想起来了,还有一事。”
步云又道。
众尚书刚刚松快的心,啪嗒一下,又沉了下去。
“皇上请讲。”
老臣们急着回去,都未再落座,就站在那里听着吩咐。
步云接过汪文植递来的奏折,信手翻动着。
“有人跟朕说,后宫不得干政,认为朕的摄政王,不应该摄——政。”
步云拖长了话音,视线从众人脸上挨个扫过去。
“启禀皇上,微臣认为,摄政王实乃少年英才,国之栋梁……”
兵部尚书率先开口。
吏部尚书怕好话都被别人说了去,亦出言道:“摄政王谋略出众、胆识过人,总能在臣等困顿之时,提供锦囊妙计,有摄政王佐政,实乃吾等之幸,盛朝之幸呀!”
“臣附议。”
“臣附议。”
“臣附议。”
……
众人七嘴八舌的,都快把巧一夸得天上有、地下无了。
步云忍住笑意,面无表情地听完众人对自己小崽子的溢美之词。
“那这些折子……”
步云将案上的奏疏拾了起来。
“皇上,您就当没人上书过……”
兵部尚书心直口快道。
步云旋即大度地笑了笑,起身将奏折丢入一旁的纸篓中。
“大家都辛苦了,回去早点休息。”
养心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