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件事,又下旨宣布裁撤江南应奉局,罢免了朱勔这些贪官,并向江南地区百姓下罪己诏。
赵佶的手段还是很明显,就是一面用武力平定方腊起义,一面向江南地区百姓赔礼道歉安抚人心。
给你一棒子,再给你点好处。在那个时代,华夏的百姓们比较质朴,没有什么太大的追求。
而方腊这头由于义军发展过于迅速,导致他轻视了宋朝的军队。
方腊起兵之初之所以迅速攻城略地,就是占了北宋江南地区军备松弛的便宜,因为北宋最精锐的部队当时都在西北和东北,并没有在南方,所以方腊始终没有遇到过北宋真正的精锐部队,这也让他得出了非常错误的判断:
宋朝的军队,不过如此。
自大的方腊很快就会认识到真正的大宋军队是什么样的了——他打的那些军队都是江南地区好日子过惯了的那些士兵,俗话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些士兵的战斗力极差,几率松散,当然比较好打。
但北边的边军可不一样啊!这帮人长期和辽金西夏这帮人打交道,要是像江南那样懒散,坟头草早都两米高了。
而赵佶为了尽快平定方腊起义,特意抽调了十五万的边军回防。
从赵佶下了这道命令开始,方腊的结局已然注定。
没办法,绝对的实力面前,说什么别的有的没的都白搭。
赵佶抽调的十五万边军他不单单交给童贯一人统领,而是兵分两路,一路由童贯统领,一路由另一个善于统军的宦官谭稹统领。
当然,别看童贯和谭稹是统帅,但是实际上规划战略的还是边军的都统制王禀和刘延庆。
王禀和刘延庆都是常年驻守边境,对阵过西夏和大辽身经百战的名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二人本来完全可以独立统军,只不过自宋太祖赵匡胤起,就不信任武将(原因懂得都懂)。受老祖宗影响,历代皇帝都很忌讳武将掌兵权,所以才会让童贯和谭稹这两个太监成为名义上的统帅。
赵匡胤有些脸红,嘟囔着争辩道:“朕不是,朕没有……”
李世民轻蔑地笑了笑:“这老赵,不信任武将可以,那你可别信太监啊!”
宣和三年正月两路宋军分兵出发,很快就与方腊开战。
方腊满不在乎的发出了进攻的命令,在他看来,这些军队会像原来那些宋朝军队一样,一冲就散,一打就溃。
不过,这次情况不一样了。方腊真遇到宋朝的精锐边军,立刻就被打懵了,很快就被朝廷军队打得溃不成军。
方腊,没想到吧?前面只是和你玩玩,大的还在后面。
到了二月份时,王禀就收回了杭州,可谓是兵贵神速。
而率军攻破杭州城门的人正是此前投降朝廷的宋江先生,在攻入杭州之后宋江率军生擒了负责镇守杭州的方腊族弟方七佛。
在收复杭州之后,王禀和刘延庆并没有急于攻打方腊的老巢睦州,而是采用了断其爪牙的战略:他们先后收复了方腊占据的其他州县,最后才把矛头指向睦州。
有时候,擒贼不一定要先擒王。可以先把这个王变成光杆司令,再慢慢收拾他。
精锐边军推进的速度很快,三月份的时候方腊就只能孤守睦州了,王禀当然不肯给方腊机会,刘延庆在收复其他地方,王禀就决定开始对睦州发起总攻。
到了四月份,睦州就被攻破,方腊被迫退守老家清溪县,而这时候刘延庆和名将杨惟忠已经来到睦州与王禀会师。
随即,王禀决定:对清溪县发起总攻,彻底抓住方腊!
喜欢震惊!一道金幕通古今!请大家收藏:震惊!一道金幕通古今!本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