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对道家心性智慧训练方法的借鉴与化用
儒家之核心,仁也。道家之核心,道也。道家心性智慧训练的核心目标皆围绕着“道”进行,求道、问道、闻道、明道、修道、悟道、见道、合道、证道、成道、传道,一切皆不离“道”也。
在道家的宇宙观、世界观、生命观中,道,既是宇宙的本体、世界的本体,也是生命的本体。天地是大宇宙,人是小宇宙,当人与道合一之后,人即融入了天地宇宙,成为了道的载体、道的生命、道的示现。
在生命视角学中,则直接以生命宇宙观为世界观和生命观,生命宇宙是一个统一的、不可割裂的整体。生命宇宙之本体——超级视角,即是这个统一的、不可割裂的整体的唯一终极本体。此本体,无形无相,无生无灭,无来无去,但本自具足无上智慧、无穷妙用。此本体,本无名字,仅仅以视角学之视角而假名曰超级视角。
以哲学思想而言,道家之核心范畴——“道”,在生命视角学中与之相对应的范畴即为超级视角。正是因为如此,道家心性智慧训练的诸多方法,对于视角学智慧训练,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皆可学习之、借鉴之、化用之。
道家心性智慧训练方法,在《道德经》、《庄子》以及各种丹道经典中,皆有非常丰富的体现,这里仅选取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方法进行解析。
A、有欲观徼,无欲观妙
这是《道德经》第一章中提到的一种心性智慧训练方法。
欲,代表欲望、情感、情绪、思想、念头等发生在内心的各种各样的现象。
徼,即边界、边际,同时也引申为征兆、迹象、痕迹等。
有欲观徼:即当内心有各种各样的现象发生的时候,这时要重点观察这些现象生灭变化的边界、边际、痕迹、迹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