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是像木工形容的那样,那些特殊行业的人都买了几根回去。
“这碳笔真的好用,不仅仅不阴墨,而且我随便地别在耳朵上或者是放在口袋里就可以了。”
“这东西实在是太好了,这简直是我们经常出去做工的人的福音,拿上一根,随时都可以在纸上面写写画画。”
有一个教书的老先生看到了碳笔的时候,也买了几根回去。
他把这些笔分给了自己的学生。
自从那些学生得到了碳笔之后,再也没有衣服弄脏或者是脸上全都是墨水的现象了。
而且学堂里面的卫生也好收拾了许多,这个老先生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其他的人。
很快许多的百姓都开始采购碳笔,因为相对使用炭笔要比使用毛笔方便,更加容易许多。
“之前写蝇头小楷可是非常的费力的,但是现在用了碳笔之后却很是容易。”
“以前我出门收账,要带厚厚的一大摞子的账本。”
“现在我只需要带几张纸就可以出门了,这炭笔写下的字迹小还清晰。”
“赵大人的这个发明实在是太实用了,而且这种东西太牛掰了,既便宜又能够让我们得到方便。”
许多的百姓对这炭笔的评价非常的不错。
而且这风评现在已经盖过了毛笔了,只不过是有一群文人,还在强调着一件事情。
“毛笔是毛笔,炭笔是炭笔,这个炭笔最多只能算是基础的写字和记账使用的。”
“要是让碳笔来写美妙的文字和书法,这是不可能达到的。”
一个老百姓听到这话的时候翻了一个白眼,然后举着手上的炭笔说道。
“你们做文化的人,愿意用什么用什么,但是我们老百姓就愿意使用炭笔。”
“看到没?我随便地往怀里面一揣,就可以带着炭笔四处走。”
“你们那毛笔恐怕要写下几个字,要带着一摞字的白纸,后面还得让人帮你们拿着砚台吧。”
“这么不方便,就算是这字写得再好看,还不是给人看的,还不是为了记录事情的,炭笔就能达到这个目的啦。”
这个老百姓把那几个抨击炭笔的书生怼得哑口无言。
毕竟目的不同对比的需求就不一样,但是老百姓当中就能有几个有文化的人呢。
所以肯定是书生的数量少,而这些各行各业的老百姓比较多。
这些书上的这种抨击炭笔的言论很快就被压下去了。
赵文泰这边收到了民间对炭笔的评价,他也让木工赶制出来一批炭笔交给各个官员去使用。
木工笑呵呵地给赵文泰递上来了一张银票,然后说道。
“赵大人请放心,这些都是小事情,这炭笔太受老百姓欢迎了,所以我想要把我的工坊扩大。”
“这样不但可以在北平这边卖,还可以卖到更多的地方,现在已经有老板上我这里订货来了。”
“还有一件事情,有几个老板想商量和我们一起制作炭笔,但是我没法答应想问问大人的意思。”
原来有敏锐的商人已经捕捉到了这里的商机,就算是他们不在北平这边卖。
但是把碳笔推销到他们那边周边的城市,也可以赚一大笔的银子。
喜欢大明:朱元璋非要拉我拜把子请大家收藏:大明:朱元璋非要拉我拜把子本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