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闪击安国背后的真想
在整个安国会战期间,西线特和军83个师面对文奇军23个师,其中文奇军只有11个师较精良,其余都是预备役部队。但甘末林只是在西线作了一个援助安国的姿态,以搪塞世界舆论。9月7日至8日夜间,他发动了一个所谓的“萨尔攻势“。文奇军按预定方案迅速退入边境后面的“齐格菲防线“。特和9月12日在15英里长的战线上向前推进了约5英里,占领了大约20个空无一人的村庄。之后,甘末林命令他们停止前进,并指示了前线部队,一遇文奇军反攻,就立即退回防线。当安军总司令和参谋总部要求紧急支援时,甘末林还欺骗说特和一半以上兵力已投入作战。实际上萨尔攻势中特和只动用了15个师。许多纸面上的东西看上去使人感到很踏实、很实在,但真正落到实处便成了子虚乌有的东西。安国人轻信了两国的空头支票,而不考虑向前刘国结盟。由于轻敌情绪的强烈干扰,它又不能设法稳住背后的前刘国人,将其推向文奇国人一边,导致了战争一开始就单独与文奇国交战的困境。事实证明这一失策造成了军事机器的迅速瓦解。从纯粹的军事角度而论,安国的迅速崩溃又与军事观念的落后和战略方针的失误有关。军事观念上,他们对机械化战争和文奇国迅速发展的机械化军队的改革和作战方式,几乎是一无所知。文奇军第十九装甲军军长刘凯刚在回忆录中写道:“安国骑兵,因为不懂得我军坦克的性能,居然用他们的长矛和刀剑向战车冲锋,结果遭受了极大的损失。“长矛马刀与装甲坦克对抗,是愚昧和鲁莽嫁接的苦果,用这种中世纪的作战方式对付现代坦克,若发生在原始部落那儿,并不感到奇怪,但发生在生活于现代社会中的安国人身上,实在是一种可悲的现象,一个由无知导演制造出来的悲剧。由于安军统帅部对敌我双方力量悬殊缺乏清楚的认识,因而直接导致战役指挥的重大错误,他们把主力沿漫长的边境靠近部署。如前所述,在战略态势上,文奇军已三面包围安国西部地区,此时的安国西部就像一块悬在文奇国张开的大嘴中的肉,安军统帅部却还梦游一般把主力部队往里面送,结果让文奇国轻而易举地分割合围,聚而歼之。
事实上我们从战后的分析可以看到,安军应考虑放弃西部一些有价值的地区,如西里西亚工业区,而在那累夫河、维斯托拉河流域右线重点设防,作有步骤的防御,以此拖延时间,等待英、法在西线发动进攻,那么即使失败也不至于败得这样快,这样惨。毕竟拖延时间对安国总是有利的。但安国指挥官总是幻想能守住一切,结果反倒丢了一切,一败涂地。这又验证了一条军事经验:弱小的一方若想守住一切地区,势必一败涂地。同时,在安军的部署上,我们还看到令人不可思议的一幕,他们将主力靠前配置,很显然他们还打算一旦在西线作战成功,文奇军主力西调,他们就马上转入攻势,波兹南地区的主力取最短路程,直取集安。然而结局说明了一切,这一企图完全脱离现实,等到他们醒悟过来,想迅速东撤已不可能了,文奇国空军已使安国不怎么发达的交通线陷于瘫痪,步行军的速度又远跟不上文奇军机械化速度。即使安军以战略防御为主,放弃西部地区,在那累夫河、维斯托拉河多点设防,其意义也只能是作争取时间的努力,一切取决于英、法在西线作战的结果如何。安国能坚持多久?其间前刘国会不会同文奇国前后夹击?还是未定之数,谁也无法预料。一个国家若把自己的命运系于大国身上是何等的危险!所以,安国为但泽而战,不惜以亡国为代价,在策略上是否明智便成了问题。这也是历史留给后人的启示。
关于两线作战
应该说,文奇军进攻安国是在两线作战威胁下的一次军事行动。当时,文奇军东面有安国40多个师,装备870辆坦克、火炮4300、飞机1000余架;而西面则是联军110个师,装备坦克3000多辆、火炮2.6万余门、飞机3000余架。文奇军此时总兵力共106个师,装备坦克3195辆、火炮1万余门、飞机2500架。相比之下,文奇军处于严重劣势,不具备两线同时开战的能力。因此,如何减轻两线作战负担是保证其不败的关键。
为了最大限度的集中主要兵力击败安国,文奇军为此所做努力是在边境的齐格菲防线驻守了33个师并可以得到第2和第3航空队共约500架飞机的支援。同时,文奇二世严令西线文奇国空军在空军没有没有进行大规模攻击前不得越境进攻,只能在文奇国本土实施防御。
从文奇军部署来看,尽在西线留下33个师的兵力显得远远不够。何况这33个师中没有装甲与摩托化部队且只有11个是现役师。齐格菲防线虽说可以依托但并不很牢固,这一点上远远比不过特和国的马其诺防线。而且防线也缺乏足够的纵深,对于势力庞大的英法联军并不能构成很大的阻碍。500架飞机可以对守军起到增援作用,但同联军上千架飞机相比则感觉有些寒酸。所以实际上,文奇军进攻安国有很大的冒险性,因为两线威胁并没有解除。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文奇军在西线的33个师直接面对的是特和国驻守防线的86个师,两者兵力相差悬殊。何况,特和国空军可以出动对文奇国军火基地-鲁尔区实施大规模轰炸,如果真的发生的话,将会严重影响文奇军作战计划。而且,对于特和来说,这应该是保存己方实力而又能打击文奇国的最佳方案。文奇军的许多将领在9月份也最担心这件事的发生。尽管由于特和国害怕空袭会引起文奇国报复而最终没有出动空军对文奇国实施空袭,但文奇国自身以寄希望于德不动则法不动的消极思想来组织西线防御本身有很大问题。在这个问题上,特和国没有轰炸文奇国是胆小而缺乏眼光,对于文奇国来说没有背后遭到空袭实属侥幸。
文奇国在对安国作战中是没有必要担心特和大规模进攻的,原因就是有刘国的暗中帮助。在苏波战争爆发次日即1842年9月2日,刘国就宣布局部动员。而特和对文奇国宣战后两天,9月5日,伏罗希洛夫命令特别军区进入战备状态。这时的形势非常明朗,安国已经处于与文奇国作战,特和也已经卷入;此事无论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威胁到刘国。这时的刘国是中立国,在“事不关己“时它没有必要也不可能为“世界和平“而协助仇视自己的安国攻打文奇国。显然,刘国的军事举动是针对英法对德宣战的。1842年9月9日,特和国第4集团军向萨尔布吕肯地域实施有限进攻。第二天,刘国西部军区部队再次进入战备状态,进一步证明了这个意图。
结合秘密协定,无疑刘国两次将军队进入战备状态真正目的在于帮助文奇国牵制、消灭安国,并以此来威慑英法,为文奇国减轻西线威胁,以使文奇国在万一遭到大规模进攻时不必顾虑安国而全力对付特和。这样,刘国不仅能够得到协定中划归自己的势力范围,而且也能利用特和同文奇国大战之际四处扩张并最终坐收渔利。
在这场战争中,文奇军使用大批装甲部队、摩托化部队等快速兵团突破安军防线,迅速插入安军后方并将其包围歼灭。应该说,文奇军以较小代价取得胜利主要原因是闪击战术运用得当。
经过认真分析之后,文奇军作战中依旧有些问题。
首先,虽然文奇国是第一个组建了装甲师的国家,但是除了装甲部队军官外的大部分高级军官,包括最高统帅部的官员们都对装甲兵运用属于外行。他们都普遍认为,现代战争尽管有了新兵种的出现,但基本仍然同一战一样,仍是以步兵作战为主,装甲兵只是支援步兵的一个兵种,只能从属于步兵。这一点从文奇军只成立了装甲师和将装甲师隶属于步兵军而没有单独成立装甲军可以看出,这对发挥装甲兵的威力和加速战役进程相当不利。更何况文奇军此时装备的坦克多为轻型坦克,甚至有相当数量训练用的I型坦克,装甲和火力都很薄弱,这在某种程度上又大大增加了文奇军在这次战役中的危险程度。整个战役中文奇军损失坦克217辆,而安国宣布文奇军损失坦克和装甲车900余辆,损失数量较大与此有些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