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原话是这么说的,“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瓶中,出则离矣!”
翻译过来的意思是:父亲有什么值得孝顺的,自己不过是他一时情欲的产物,母亲又有什么恩情呢,就好比一件器物暂时寄存在瓶子里,分离后跟瓶子还有什么关系呢?
这番言论就是放到今天意识也是够大逆不道的的,可能会引来无数的人喷他,甚至人肉他,更何况在以孝治天下的东汉?
不仅如此,孔融还藐视圣人,出口无状。有一天,祢衡艾特孔融,“你是仲尼不死”,孔融随手转发了一句“你是颜回复生。”很不巧,这波互吹被视奸的郗虑听到了,于是被列为五大罪状之一,孔融则被视为大逆不道。
然而孔融真的是不忠不孝吗?肯定不会。
他自小接受儒家教育,是正统知识分子的代表,而忠孝正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后汉书》也有记载孔融十三岁丧父时哀悴过毁,要别人扶着才能起来,父老乡亲们都认为他孝顺得很。
因此,不忠不孝只是曹操除掉孔融的一个借口罢了,其实曹操非杀孔融不可的根本原因还是因为两人政治目标的对立。
拿官话说是孔融“旗帜鲜明地将自己的命运与形同傀儡的汉献帝联在一起,处处时时与权倾朝野的曹操作对,由此铸成了合家死灭的悲剧。”
说句实在话,一开始那会儿,孔融与曹操的关系起初还是不错的,这是基于他们匡扶汉室的共同政治立场,但没多久曹操就“挟天子以令天下”,想成就自己的王霸之业,而孔融始终是汉室王权的坚定维护者,两人政治关系自此分道扬镳。
因此真正触到曹操的逆鳞,让他不得不痛下杀手的是两件事。
其一,“请准古王畿制”。曹魏政治所要经营的第一步就是以魏郡为中心,以冀州为依托,谋求封国建制。
而孔融偏偏上奏说应当遵照古时京师的体制,颍川、南阳、陈留、上党三海近郡,不封爵诸侯。“请准古王畿制”的意图就是为了抑制曹操扩大地盘,防止曹操自立为王,曹操要想完成伟业就必须除去孔融这块绊脚石。
其二,“崇国防疏”。刘表不供职贡,多行僭伪,朝中有人主张讨伐,孔融却抛出“崇国防”的论调,说刘表虽然昏僭恶极罪不容诛,但考虑到国体和国防力量,还是应当隐瞒刘表祭祀天地这件事。
然而老奸巨猾的曹操又怎会看不出孔融这是在为刘表开脱,为的是保留汉室宗亲的诸侯力量来牵制他呢?
曹操要开王霸之基就必须扫除豪族政治的障碍,偏偏孔融不改名士派头,阿党比周,拥刘贬曹,四方信服,在舆论上对曹操的王霸之业形成了巨大威胁,终于在又一次口无遮拦后予人口舌,落了个全家被诛的下场!
政治对立我们且不去说他。因为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信仰。一代大儒坚持自己的信仰,拥护大耳朵刘备(其实刘备也不是什么好鸟)那是他的自由。但他那句:父母有什么好孝顺的?父亲生我只不过是因为他自己性欲的冲动的结果,母亲就像一个瓶子我在那儿存放了十个月,还需要对她孝敬一生吗?这样的话在今天说起来也是惊世骇俗的,何况在几百年前?他真的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啊。而他的出言不逊口无遮拦可见一斑。他语言锋利,每每恶语相向,尤其是对曹操,永远是针锋相对,哪句不中听就说哪句,哪句扎心就说哪句,句句锥心。如果是你,就是你最宽宏大量,你能一直忍下去吗?这句话说得好啊,忍无可忍,无须再忍。人家曹操也是人呐,一次一次忍了你,总有个尽头。你才华最高,名气最大,不能为我所用,为国效力,又有何用?不仅如此,孔融还有个毛病:多嘴,爱逞口舌之能。该说的不该讲的,他都要讲要说,而且不顾时间地点。莫管在曹操手下,就是在当下,就是你最有才,不听老板调摆,老板们也容不得你胡说八道啊。
建安十三年八月二十九日(208年9月26日)曹操下令将孔融处死,并株连全家,孔融时年五十六岁。最可笑的是,孔融最大的罪名为不孝。现代人说性格决定命运,孔融之死原因甚多,但最大的原因是他偏执的性格和口无遮拦。祸从口出啊。
喜欢关于一九七五年的爱情请大家收藏:关于一九七五年的爱情本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