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而该区域的国家兴旺与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许多国家是由于河流改道与罗布泊的迁移而灭亡的主要原因。
正是因为自然环境的变化,他们不得不重新寻找栖息繁衍之地,如今的天山南北一线,雪灾风灾一直没停止过,对他们的生存很不友好。
大隋亡了,替代她的大唐还没有统一全国,正到处用兵打仗,想要一下子调兵从敌对的薛举地盘通过到达玉门关,是不可能的。
如果能趁唐军疲惫之时,攻入玉门关,联合西宁的鄯善诸部,占领被大隋夺去的青海,进而南下攻取更多地方,是很有希望的。
这种情况下,二十七个国家的国王都收到了一封神秘的来信,然后就全部只带了十几名亲卫来到天山南边的大草原上,在不知什么人先行搭好的巨大帐篷里商议了两个时辰,就各回各家了。
再然后就是毫无征兆的宣布,与其他国家组建联军,南下玉门关,夺取陇右之地,建立新的家园。
罗禹想象中的大手终于现身,很难找到一个统一的理由来解释这次对唐之战,四面八方的敌人对中原王朝有着不一样的恩怨,能用不同的理由说服他们对唐开战,且是倾国之力前来,张仪都做不到吧。
这个人或者说是组织,如此费尽心思的针对大唐,到底是为了什么?
难道只是为了看惨烈的战场?
玉门关外是很大的一片平地,唐初时还是草原地带,二十七国的联军十六万余人正在分工协作向玉门关发起攻击,争取早日拿下这长城第一关。
后续还有十余万人马正在快速赶过来,他们这是下了狠心一定要进入青海了。
诗仙李白名篇《关山月》正好描写了玉门关的地理位置,这里是秦汉长城的起点,也是汉人与外族的分界点。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战争在任何时候都是残酷的,在和平年代,杀人就得偿命,但在战场之上,多杀敌人,反而会有功,所以,很多嗜血之人都会到战场上来寻找刺激和心理满足。
唐军守关之兵马只有五千,要不是玉门关地势实在险要,想要扛住十几万人轮流进攻,是不可能的。
两座绝壁高山中间夹着一处低点,而这低点还处在半山腰,汉人很巧妙的在这半山腰上建起了坚城,易守难攻。
关下是斜着向下宽约十丈左右的坡道,长有一里左右,来再多的人都只能分兵进攻,攻城车之类的大型器械根本就没办法运到铁制的关门处。
不开关门,硬攻下去,不知要损失多少兵马,他们正在讨论新的破城方法。
那人说过,西宁的鄯善部已从关内派兵过来夹击玉门关,他们只要一直不停的攻击吸引关内唐军的注意力就行了。
但谁也不知道鄯善的援军何时才会到达,这样损兵折将打下去,没有任何作用。
玉门关另外一边的地形要好点,并没有那么陡峭的斜坡,宽达二十余丈,如果鄯善援军能从那边展开攻击,破关指日可待。
薛礼能在鄯善援军到达玉门关时赶到救援吗?李世民没底,毕竟薛礼比鄯善兵马晚了四天,而且路程远了差不多一千里,这个任务太艰难了。
要做好他们攻破玉门关东进青海的准备了,刘弘基进攻西宁只是第一步,联合薛仁杲一起打过去是第二步,这急不来。
但唐军恰恰缺的就是时间,到底该如何才能解玉门关之危呢?
李世民一边赶路一边绞尽脑汁想起办法来。
喜欢大唐之征战天下请大家收藏:大唐之征战天下本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