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昨夜闻春风,戴胜过后园。
各自限官守,何由叙凉温。
离忧不可忘,襟背思树萱。
这首五言诗比起昨日的《将进酒》更让李世民和程知节有感触,改了一个字就跟目前的局势完美的贴合在一起。
罗禹骑在马上慢慢念出来,仿佛是在思考,可谁又知道他是在装样子。
西岳华山的险罗禹还没有实地领教过,以后抽空一定要去看看,离这么近都不去,心里感觉空落落的,很不是滋味。
程知节细细品味了一番诗句后赞道:“驸马爷真乃文曲星转世,昨日千古名篇还绕在心头,今日又是五言之绝脱口而出,佩服!”
李世民也笑道:“姐夫如今诗兴不小啊,回长安后小弟得帮忙宣传宣传……”
这小弟的称谓让程知节吓了一跳,按亲戚关系来说,李世民是罗禹外弟,但他同时也是大唐太子,罗禹身份再怎么高贵也是臣子,逾制相称总不是太好。
罗禹却笑道:“有太子殿下鼎力支持,微臣就能安心写诗赋词了,待功成之日,天涯海角,不求其他,但愿能以文传世代,留下来过的踪迹……”
这话很巧妙的回答了李世民,你是太子,虽然我是你姐夫,却份属下臣,他日总要分离的,你若真觉得这诗不错,就留下名姓,证明我来过。
李世民听后笑道:“这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姐夫又何必天涯海角?这世上的事谁又能预料呢?”
李世民不愧为“天可汗”唐太宗,这话说得霸气,你既为唐人,怎么变都是我的臣子,到天涯海角也是!
现在争论这些有些过早了,罗禹笑着点点头,不再说话,慢慢的加快了马速,跟在意气风发的李世民身后往长安方向策马而去。
旁边的程知节也被李世民折服,十八九岁的太子显示出的强大气魄让他心里高兴,这一个多月的相处以及李世民在战场上的表现,证明他的选择没错。
大唐是天命所归,要统一全国只是时间问题,此去长安一定得抓住机会,留在太子帐下效命,将来也好多捞些功劳,封妻荫子。
想到此处,他也打马跟上两人,加入了评判一路春景的行列。
潼关距离长安约一百六十里,今日赶到渭南休整一下,明日午时就能到长安东门,李渊安排什么样的迎接仪式,罗禹都没份参加。
他不是洛阳前线归来的人,不在迎接名单里,等下到渭南后自会有圣旨宣读,在“礼”这方面,朝庭不会乱来。
其实罗禹什么都不想加入,他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回到驸马府跟李秀宁团聚,然后好好陪着她,照顾她,等孩子出生后就一起照顾,尽到丈夫、父亲的责任。
原来时空他没有做到的事情在这里他想尽量完美的做到,就当是他自己的目标吧。
当父亲是种什么感觉呢?孩子又会随谁?男娃如何教育才能成才,女娃又如何呵护才能不伤春悲秋?所有的一切都是全新的考验。
罗禹希望自已能合格,毕竟这是三十多年的岁月第一次当父亲。
李渊又会不会把孩子的抚养权拿过去,他也是第一次当外祖父,一切都不好说,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当罗禹他们来到渭南时,已是酉时未,天全黑了,宣旨太监一丝不苟的执行着他们的任务。
李渊的旨意很有意思,他让李世民和程知节、张须陀带着有功人员明日午时到达长安东门后,在金水桥边领受迎接仪式,然后一起进宫听宣,当然这次封赏针对的是程知节和张须陀以及他们的部属人才。
而给罗禹的旨意却只有五个字:滚回驸马府,听着好像很不耐烦的样子。
在宣旨太监强忍笑意而颤抖的手中接过圣旨后,罗禹还是从怀里摸出两块小碎银赏给了两个小太监,然后就在他们的注视下潇洒转身,拿着圣旨回到了房间。
很好,这样的态度让罗禹很安心,李渊没变,他在位时罗禹别想在朝中出头,这是他留给李世民的大礼。
其实他很希望罗禹出来帮助李唐,就单从军事上来说,罗禹的军事理论很有用,战略一途虽说嫩了点,却也不是一无是处,再有就是对敌人还是太仁慈了。
还需要磨练,李渊并不打算在他有生之年就帮李世民摆平所有的困难,至少会留高丽、突厥、吐蕃、岭南等地的外族势力给李世民,让他去平定,好巩固他的地位。
孟子说过,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对于一个强大的帝国来说,安乐的环境会让百姓失去拼搏之心,最终被另外的强权所取代。
李世民有这个能力统领帝国下一个时期,但他后面呢?李渊也不知道了,强如大隋只因一次东征就四分五裂,亡国倒庙,大唐又能持续多久?
罗禹不愿想那么多,一辈人不操三辈心,明日回长安后好好待在府邸就是,陪李秀宁比起沙场喋血要快乐多了。
第二日一早,李世民已先行出发,没有交待什么话,这一路上说得够多了,罗禹也知道他的意思,慢慢跟在队伍后面,等到金水桥时先行入城回府就是。
重回长安城的罗禹不知不觉喜欢上了这座古老的都城,因为他要在这里第一次当父亲,也可能永远被困在这里,但只要有李秀宁在,一切都值得。
分别了二十来天的李秀宁怎么样了呢?罗禹期待着与她相见……
喜欢大唐之征战天下请大家收藏:大唐之征战天下本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