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汝州前线“护送”朱元璋及明军主要将军的三千卫队是李靖特意挑选出来的,几乎全都是长安有头有脸人家的子弟。
很直白,却不公平,杜伏威听到部下抱怨后忍不住来到前军找李靖讨要说法了。
南边还有两股势力没有归顺,他们以前是杜伏威的盟友,可要是他们还是看不清形势,顽固不化的话,就会变成敌人,最后的下场只能是灭亡。
杜伏威知道唐军有多强大,统一全国是迟早的事情,洛阳战役的结果他今日已经知道,跟王世充和窦建德比,辅公佑和李子通就是两个跳梁小丑。
劝降信早写了,也不知道他们到底能不能接受自己的建议,投降李唐,换取下半生的荣华富贵。
想太多了,自己是来找李靖是要说法的,凭啥自己的队伍就没一人参加回长安的护卫队。
李靖正在帅帐里闭目养神,帐外忽然传来亲卫阻止杜伏威要进帐的声音。
李靖当然知道杜伏威过来所为何事,他睁开眼说道:“让杜将军进来吧。”
门帘一掀,杜伏威跨步而进,双手抱拳行礼道:“末将见过李总管!”
李渊的圣旨授李靖为湖北道行军总管,杜伏威受他节制,故称李靖为总管。
李靖摆手笑道:“杜将军免礼,请坐下说话。”
杜伏威见李靖如此客气,也不好再发难,走到下首的椅子上坐下,等待着李靖问话。
“杜将军此来,可是为了回长安卫队人员安排之事?”
“末将不敢,只是总管安排得不公平,下面的人议论纷纷。”
“哦,那我问你,我军接下来的军事任务是什么?”
“陛下圣旨没到,末将不敢乱猜。”
“杜将军,明人不说暗话,我如此安排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你我二人,战争结束后总要回长安领赏谢恩的,那三千人是门阀世家为了向陛下表忠心才上的战场……”
“那又如何?难道不是他们应该做的?”
“话虽如此,可现在朱明已经覆灭,接下来的战争是什么性质你难道不清楚?”
“总管的意思是?”
“杜将军,这些世家门阀的子弟如果在对朱明的战役中出现伤亡,谁也不会怪罪我们,这是他们为大唐所作的贡献,由家族享受,但对李子通和辅公佑二人的战争就不同了。”
“有何不同?”
“杜将军,你想想,倘若不是你在军前,我也不会如此安排,他二人原来与你交好,真开打了,这战争在那些世家门阀眼里会是什么性质?”
“难道他们会以为我是故意要开战?”
“人心不古,你想想,他们以为你能避免的战争却打起来了,倘若这些表忠心的子弟出现伤亡,他们会怪谁?我还好,本就是唐臣,但你就难过了,就算陛下不怪罪,总免不了被记恨的人说上你几句坏话……”
“末将明白了,谢总管提醒,这就下去分说,再继续写信劝降他二人。”
“杜将军,有劳了!”
看着杜伏威匆匆而去的背影,李靖松了口气,他是军人,但不好战,能不战而屈人之兵最好,何况都同属汉人,杀来杀去无意义,但若是蛮夷入侵华夏,他会第一个请缨出战,痛击入侵者。
所以这些年他没有留在中原,而是请求来到南岭北地的郴州,看守梅岭古道,防止南方的夷族趁乱北上。
杜伏威是安抚好了,但接下来的局势发展并不会因为杜伏威写两封信就停止战前动员,从李子通和辅公佑的反应来看,他们不会轻易投降。
三千人组成的护卫队不走潼关,而是直接走老路从长安南门进城,这一路相对平直,好走不少。
一切都在有序进行,朱元璋的兵马完好者还剩五万六千余,来不及请旨,只能先按老办法处理,愿留者留,打散分到各营,不愿留者发放路引路费,各回各家。
还好,最后的结果不错,足足四万八千余人留了下来,另八千余脱了征衣领了路费就离开了军营。
至于还有一万多伤者暂时不在考虑之中,他们的任务是尽快养好伤,到时候再作决定。
奏折写好后让特战队尽快送到长安,战俘的安排还需要李渊的旨意,先斩后奏可以,但斩了不奏就不是那么简单了。
李靖的奏折要经过潼关,罗禹没有译码,也没有写意见,签收后直接就发往长安了。
洛阳战事的情报他可以看,但其他地方的不能看也不想看,李渊到底要什么时候才放他回长安跟李秀宁团聚?总不会等到孩子出生吧?
明天李世民就要到潼关了,真希望李渊能让他跟李世民一起回去,天天想着老婆孩子也不是个事啊。
等待总是煎熬的,不管李渊向谁下旨,总有他的考虑,或许李秀宁也会在他面前为自己丈夫说话,分隔两地的日子对两人来说都很难过。
第二天一早,罗禹就起来了,李世民所部已经来到关下,查看完圣旨和调兵虎符后才会放他们入关,这是标准流程,皇帝跟太子之间也不能免除。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距离上次见面已过去了半年,两人开心的拥抱了一下,罗禹还没来得及见礼,就被李世民拉着进了府衙。
“姐夫,恭喜啊!”
“同喜,太子殿下一战灭两国,实在是太厉害了……”
“运气罢了,阿姐可好?”
“她们好着呢,一起在驸马府养胎,昨日收到信还说胖了几斤,对了,陛下有没有关于我的圣旨给你?”
“没有,不过,倒是有提到过等张士贵过来接收潼关后,你才能回长安……”
“张士贵?他不是在咸阳吗?他什么时候过来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