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骤降,秋末的寒风早早地席卷了边塞,刚至十月,已似深冬。
天色还未大亮,戍边的将士们便已在城墙之上换岗巡逻,盔甲上凝着一层薄霜。
集市上,百姓们裹着厚重的羊皮袄,踩着被冻硬的泥地,匆忙采购着。
粮铺老板正安排人一袋袋地搬运着谷物,嘴里呼出的白气瞬间消散在冷风中。
菜摊的菜叶上也挂着冰碴,摊主不时地搓搓手,叫卖声在清冷的空气中显得格外寂寥。
李夕静和路浣英在摊前挑菜,自及笄后这样采买的活计便交给了她们。
夏娘希望快要出嫁的女儿能够操持起家务,熟悉物价,婚后不被人蒙骗了去。
“阿英,这边。”
李夕静眼眸一亮,走过去,随后向路浣英招手,两人停在了一个卖热汤的小摊前排队。
“这摊主汤做得好,咱们买些回去给阿娘尝尝。”
两人捧着热腾腾的汤,包里还放着几个热乎乎的胡麻饼,路浣英感受着温热,感觉好受了许多。
“快到阿娘生辰了,她一直想要一副银镯子,可爹管着钱,李大哥和我都不够买。”
“阿英莫要担心。”
李夕静对着她的手哈了一口热气。
“我前几日射中了几只野兔,拿去卖了,凑了些钱,再过些日子,就能给阿娘买一副了。”
“静静真厉害,射艺越来越好了!”
顿了顿,她又有些发愁。
“只是阿娘身体不好,每年入秋都要喝药调理,家里开销大,只怕爹知道了会训斥的。”
“阿英放心。”
李夕静轻拍她的手背以示安慰。
“这野兔是我偷偷去打的,到时候买了私下送给娘亲,不会被发现的。我们快些回去,免得汤凉了。”
路浣英点头应允,两人加快脚步,手里的汤温透过手心传递。
回到家,夏娘正在晾晒衣物,李文卿正拿着斧子劈柴,李真则在院里跳来跳去,欢快的笑声如银铃般清脆。
“阿娘,我们回来了!”
李夕静举起手中的汤。
“买了好喝的汤,快来尝尝!”
李文卿放下斧子,拍拍手。
“你们这俩丫头,跑哪去了,弄了一身寒气。”
李真追小羊羔玩的入迷,还没注意。
夏娘抬头,看到俩丫头带了吃食回来,有些无奈,起身接过放在桌子上。
“你们啊,还是小孩子心性,这在家中如何做不得呢。”
李夕静走到夏娘身边,帮她整理晾晒的衣物。
“阿娘在家辛苦了,我和阿英就想给阿娘买些好吃的。”
“阿娘尝尝吧,听摊主说这叫香引子,家里从京城传过来的做法,是用多种香料、药材和糖制成,可以祛湿预防风寒呢。”
路浣英说着说着已经馋了。
李夕静见她这模样,便舀了一碗递过去。
“阿英莫急,先让阿娘尝尝。”
又舀了一碗。
“真儿,快来喝汤了!”
李真蹦蹦跳跳地跑过来,捧着碗喝了一口,眼睛顿时亮了起来。
“好喝!甜甜的!”
看着他们喝得开心,李夕静脸上露出笑容。
“好喝就好,以后我们多赚钱,买更多好吃的。”
夏娘端着碗喝了几口,热乎乎的汤水顺着喉咙流下,身子也暖和了起来。
“你们俩就是有孝心,娘心里都记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