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灵帝熹平五年(176 年),清河郡的演武场上,十七岁的崔琰正一剑劈断碗口粗的柳树枝。他穿着洗得发白的麻布短打,腰间挂着半旧的青铜剑,头发用草绳随意束着,活脱脱一个乡村武痴。直到 23 岁那年,他突然被推举为乡正,看着衙门里堆积的《论语》竹简,突然一拍脑门:"靠拳头能打服人,靠道理才能管好人啊!"
这一悟,就是六年苦读。29 岁时,他居然带着几个兄弟拜入郑玄门下,成了名震山东的大儒。可惜赶上黄巾之乱,老师带着他们躲进不其山,结果粮食断绝,郑玄无奈遣散学生。崔琰背着半套残卷,从山东走到安徽,又从江苏晃到湖北,整整四年才回到老家,鞋底子磨穿三双,却把《诗经》《尚书》背得滚瓜烂熟。邻居见他整天抱着琴摆弄,背后嘀咕:"这小子怕不是读书读傻了?"
初平二年(191 年),袁绍的征召令送到清河,崔琰一拍大腿:"终于能试试拳脚了!" 结果刚到冀州,就撞见袁军挖人祖坟充军粮,尸骨散了一路。他当场冲进中军帐,把笏板往桌上一摔:"孙子说过,士兵不教化,武器不锋利,打仗就是找死!您看看这路边的白骨,老百姓都盼着您学周文王埋枯骨,不是看您挖人祖坟!" 袁绍脸涨得通红,半天憋出一句:"先生说得对,赏骑都尉!"
建安五年(200 年),袁绍在黎阳屯兵十万,准备和曹操决战。崔琰又来泼冷水:"天子在许都,百姓都盼着王师,您不如守好地盘,发展民生,搞什么决战?" 袁绍当场甩袖:"书生懂个啥!" 结果官渡惨败,吐血而亡。临终前估计肠子都悔青了:"早听崔琰的,何至如此!"
建安九年(204 年),曹操打下冀州,拉崔琰当别驾,兴奋得像捡到宝:"刚查了户籍,冀州能征 30 万兵,这下兵源不愁了!" 崔琰却板着脸:"明公啊,天下分裂这么多年,袁家兄弟打得冀州尸骨遍野,您不先安抚百姓,反而算着征兵数,这是百姓想看到的吗?" 曹操当场愣住,周围宾客大气都不敢出,只见他突然起身作揖:"是孤考虑不周,先生教得好!"—— 能让曹操当众认错的,整个曹魏找不出第二个。
曹丕当世子时,天天带着侍卫去打猎,车马践踏农田。崔琰直接写了封千字长信,从《尚书》骂到《春秋》:"袁本初家那么有钱,儿子们天天打猎享乐,结果怎样?亡了吧!现在主公在前线拼命,您却沉迷打猎,对得起谁?" 曹丕吓得够呛,赶紧烧了新做的猎装,回信跟小学生写检讨似的:"猎装已烧,以后出门一定先请示!"
建安二十一年(216 年),崔琰推荐了老实人杨训。曹操称魏王后,杨训按规矩写了篇赞美文章,结果被喷子们骂 "溜须拍马"。崔琰不服,把杨训的草稿拿来看了眼,随手写了封信:"省表,事佳耳!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 意思是 "文章写得还行,只是世道总会变的",结果被人断章取义,举报 "心怀不满,诽谤朝政"。
曹操气得拍桌子:"好你个崔琰,敢暗讽我!" 先罚他做苦役,又派人监视。使者回报:"崔琰对宾客虬须直视,跟要吃人似的!" 曹操咬咬牙:"赐死吧。" 临终前,崔琰望着自家院子里的老槐树,想起年轻时舞剑的样子,苦笑道:"早知道还不如当个山林野人呢。"
汉献帝初平三年(192 年),毛玠站在鲁阳城头,看着南边刘表的旌旗,冷哼一声:"政令不明,早晚玩完。" 转头北上投奔曹操,第一句话就震住全场:"如今天下大乱,袁绍、刘表看着地盘大,其实都是虚胖。明公您得奉天子以令不臣,屯田积粮,把经济搞起来,才能笑到最后。" 曹操当场拍板:"治中从事就你了!"—— 这眼光,比荀彧的 "奉天子" 之谋还早了两年。
曹操当司空后,毛玠和崔琰搭档管人事,搞出一套 "道德 KPI":不管你多有才华,德行有亏就别想当官。曹丕当五官将时,亲自来找毛玠:"我有几个亲信,麻烦安排个职位?" 毛玠直接拒绝:"您的人资历不够,我不能坏了规矩。" 曹丕碰了一鼻子灰,只能悻悻而退。
后来大家嫌东曹(管选拔的部门)太严格,联合上书撤销东曹。曹操却玩起了文字游戏:"日出东方,东方为尊,东曹怎么能撤?" 反手把西曹砍了,毛玠的地位可见一斑。他自己更是以身作则,身居高位却穿布衣吃素食,把赏赐全分给穷亲戚,家里连多余的粮食都没有。
崔琰死后,毛玠心里堵得慌。某天路过刑场,看见受刑的犯人被黥面(脸上刺字),忍不住嘀咕:"天不下雨,怕是因为这种事吧?" 就这一句话,被仇家举报 "诽谤朝政"。大理寺卿锺繇亲自审问,毛玠引经据典:"当年萧望之被石显陷害自杀,贾谊被周勃排挤流放,我今天就是被诬陷!" 说得锺繇都有点不忍心,但曹操心意已决,最终毛玠被贬回家,不久就郁郁而终 —— 清白了一辈子,栽在一句牢骚上,冤!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汉献帝兴平元年(194 年),孙策在江东广招贤才,听说东莞有个徐奕很厉害,派人去请。结果使者找了三个月,才发现徐奕早就改名换姓,躲回了老家。他说:"孙策虽勇,却不懂治世,不去。" 直到曹操征召,才出山担任司空掾属,跟着西征马超。
建安十六年(211 年),曹操留徐奕镇抚西京(长安)。当时关中刚平定,豪强横行,徐奕到任后连出三招:第一,贴出告示 "豪强犯法,罪加三等";第二,亲自带队清查恶霸,抓了几个典型当众腰斩;第三,提拔寒门士子,组建自己的执法队。不到三个月,西京百姓流传:"徐长史到,豪强不敢笑。"
曹操征孙权前,把留府长史的重任交给徐奕,临走前特意叮嘱:"你太严厉了,当年西门豹佩韦自缓,你也得学会柔和点。" 徐奕却正色道:"乱世用重典,不严厉怎么整肃纲纪?" 在东曹任上,丁仪等宠臣想走后门,他直接闭门谢客:"公事公办,没别的路子。" 曹操无奈叹气:"要是多几个徐奕,何愁吏治不清?"
汉献帝初平四年(193 年),袁术在寿春征召何夔,他直接躲进灊山。袁术派人威胁:"你是本地人,劝降蕲阳就饶了你。" 何夔对使者说:"当年柳下惠听说有人要打仗,都愁得吃不下饭,我怎么能帮你们劝降?" 硬是在山里躲了三年,直到袁术放弃。
建安十年(205 年),何夔任长广太守,面对三千贼寇,诸将请战,他却摆摆手:"他们不是天生想当贼,只是没人教化。" 派郡丞黄珍带着《孝经》去贼营,天天给贼首讲 "忠孝节义",居然把贼首说动了,带着全部人马投降。他还发明 "渐进治理法":新附地区先缓刑薄赋,三年后再推行法律,结果长广郡三年大治,盗贼绝迹。
曹操征柳城后,何夔提出 "选拔必查乡评" 制度:每个官员都要查老家的口碑,德行有问题的一票否决。他还建议 "保举不实连坐",谁推荐的人出问题,推荐人一起倒霉。曹操称赞:"有你在,我再也不用担心选官腐败了!"
建安二十二年(217 年),鲍勋任中庶子,专门盯着太子曹丕。曹丕的小舅子在曲周县当吏,盗卖官布,按律当斩。曹丕多次写信求情,鲍勋直接把信退回去:"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何况一个小舅子?" 曹丕气得咬牙,却拿他没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