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吗?谢谢刘老师,只不过……”
听到江澜似乎有所顾忌,吴记者连忙向她表示,“哦,这位同志请放心,给报社当模特是有报酬的,毕竟我们使用了孩子的肖像权,就是不太多……”
“不不不,吴记者,刘老师,您二位千万别误会。你们能给我女儿争取到这样的机会,我已经是非常感激了,并不在那意所谓的报酬,只是我家亦珊她是个混血,长相也和我们不太一样,不知道你们社里是否有了解过她的情况。”
她不想让水妞先高兴,随后又陷入失落。
果然,吴记者听完以后愣了一下。
很显然,他之前是不清楚这一情况的,摸了摸鼻尖儿,像是有几分犹豫。
刘老师是省里知名舞蹈演员,虽然已经四十多岁了,但身材、气质都保持得很好,举手投足看起来非常的优雅。
“小吴同志,你有必要听听亦珊妈妈详细地说说情况。”
在刘老师的示意下,江澜便把水妞的烈士遗孤身世,以及她是如何被他们夫妻收养的等等,简要清楚地说了一遍。
对方在听完以后,恍然大悟地点了点头。
他思考了一会儿之后,突然觉得这样反而更好了。
一方面,水妞的身份特殊,有某种程度上有一定的代表性。
另一方面,普及教育观念的同时,也可以顺便呼吁有条件的家庭,多去关爱那些无所依靠的可怜孩童。
江澜想了想,觉得让水妞抛头露面这种事,还是应该和黄景行打个招呼才行,以免无意间再对他造成什么不好的影响。
就在她要去顶楼的领导办公室借电话用时,吴记者突然又叫住她,“亦珊妈妈,如果可以,我想把亦珊的单人照片改成你们一家三口的,那个画面想想就觉得温馨。”
刘老师也觉得这个主意不错,让她快去楼上打电话问问。
黄景行是很愿意支持水妞的,但为了稳妥,还是特意向何司令报备了一下,经过口头同意之后,才给了江澜准确答复。
国庆节那天,梅江日报的头版头条上刊登了他们一家三口的合照,旁边还专门留出一块版面,详细地介绍了这个幸福家庭。
水妞非常有镜头感,拍摄当天非常顺利。
几乎是一夜之间,他们一家三口瞬间火遍梅江,水妞更是成了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小童星。
江澜以前去菜市场买菜,除了她常去光顾的菜摊,根本没人认识她,现在倒好,她要从进去一直笑到出来。
连她自己也纳闷,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
——
眨眼三个月过去,眼看着临近元旦。
距离江波入伍已有两个多月,他经常给家里写信,讲在他部队的新兵生活,从字里行间看得出来,他是很有感悟的。
而且现在还知道感恩了,信上说感谢两个姐姐,两个姐夫为他操的心,还为自己从前的不懂事向家人道歉,看得周素芹是鼻涕一把泪一把的。
她天天念叨着说早知道这样,早让他当兵去了。
倒是江沁,从八月份去了云南之后,只有刚到的时候来过一封信,说自己到了,还说那边的气候很潮湿。
至于她们知青吃的咋样,住的啥条件,总共有多少人之类的,一概不提,只在结尾处信誓旦旦地说以后一定会有出息的,就没了,连一页纸都没写满。
看得出来,她还在为失去总医院的工作而耿耿于怀。
不过无所谓,她不满她的,江澜问心无愧。
毕竟她这个当二姐的,能为她做的都已经做了,要不是她自己见男人不要命,也不至于被总医院给劝退。
要怪也只能怪她自己,完全是自作自受。
这天早上,江澜拉开窗帘,惊喜地发现外面下雪了。
听老人们说,今年的冬天不如往年冷。
确实,都到了这个时候,才开始下今年的第一场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