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大大咧咧地往椅背上一靠,看着众人说道:“这事太大,我一个人拿不定主意。所以把你们叫来,都说说自己的想法。”
谭师爷和钱守庸此前压根没想到会有这种事,乍一听,惊得冷汗瞬间湿透了后背,一时间,营帐内陷入了死一般的沉默。过了许久,谭师爷率先打破沉默,犹豫着说道:“将军,若真要办这事,成功的可能性确实不小。只是这善后之事,着实得仔细斟酌,稍有不慎,便会引发大祸。但要是能处理得当,这其中的利益简直不可估量。”
李明不耐烦地催促道:“你别跟我兜圈子,都是自己人,痛快点说,到底啥意思?”
谭师爷一咬牙,狠狠心说道:“我觉得不妨搏一把!若能成功,那便是王侯将相,封妻荫子,您能像老朱家一样,稳坐皇位二三百年,咱们这些人子孙后代也能跟着富贵二三百年。即便不成,大不了咱们带着部分人马,重操旧业去当流寇,也不是没退路。”
李明听后,缓缓点头,觉得谭师爷说的确实有几分道理。随后,他将目光投向钱守庸。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钱守庸身为封疆大吏,见多识广,经历的大风大浪自然不是县令、师爷出身的张德、谭师爷可比的。在李明、谭师爷和张德灼灼的目光注视下,他又沉思了半晌,这才下定决心,直视着李明,一字一顿地说道:“此事风险太大,我觉得不可行。” 说罢,他端起桌上的水杯,喝了口水,稳了稳神,继续说道:“以咱们部队的实力,若想偷袭拿下北京城,胜算应在九成以上。据我所知,京师三大营虽名义上有二十多万人,但吃空饷严重,实际能战之兵应不足十万,且其中多是老弱病残之辈充任。真正能拉出来打仗的青壮士兵估计不会超过三万,不然当初锦州之围时陛下为何不抽调京营精锐前往支援呢?所以,如不出意外,咱们夜袭拿下京师一点问题都没有。”
钱守庸捋了一下胡须,接着说道:“然而,重点在于善后。崇祯皇帝乃正统天子,大明王朝已延续两百余年,正统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咱们现如今是官兵,若攻打北京城,便属于臣子犯上作乱,这种行为最是不得人心。即便将军您登上皇位,向周边各州府传檄令其投降,恐怕也不会有人响应。况且,大明在南京还有一套完备的六部班子,连洪武朝的宫殿都在,咱们一旦拿下北京,南京方面定会迅速拥立朱家子孙继续为帝。届时,各地官府大半还是会主动去拥戴南京的大明王朝,进而联合发兵讨伐咱们。如此一来,咱们必将陷入四面楚歌的绝境。凭咱们这一万来人,打一场几万人的局部战斗自然没问题,但若是要分散兵力去应对来自四面八方的敌人,火力优势便会被摊薄,十有八九会落得个寡不敌众,处处惨败的下场。届时咱们就是重新去当流寇,恐怕朝廷也会把咱们列为首要剿灭的目标。”
说到此处,钱守庸顿了顿,盯着李明道:“咱们的火器厉害是厉害,但也有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太过依赖后方的弹药供应!作为流寇,根本没有时间和条件再去大规模生产弹药。而武器也是消耗品,只要战斗就会大量损坏。届时,恐怕几仗下来咱们手中的先进枪炮就都成了烧火棍。到时候,将军你拿什么和四面八方来围剿咱们的官兵拼?”
“所以我认为,将军您不如还是按照原计划跟着我去复任五省总督,我将你安置在武昌。你可先派一个旅随我去剿匪,应付下差事。而主力则留在武昌继续扩军,积累实力。一旦天下局势有变,你便可乘势而起,要么独霸一方,称王称霸;要么顺流而下,直取南京,控制南京的六部,效仿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以朱家子孙为傀儡,征讨不臣;即使没能拿下南京,控制六部,武昌城内的楚王朱华奎不也是个现成的傀儡人选吗?如此一来,选择更多,成功的概率也无疑更大。”
李明听后,顿时茅塞顿开,不禁感叹道:“老钱你不愧是当封疆大吏的人,这眼界和见识就是不一样啊!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当下便拍板决定,听从钱守庸的建议继续南下。张德和谭师爷听了钱守庸的分析,也都心悦诚服,对其战略眼光佩服不已。
于是,大军按照既定计划,继续开拔前进。
此时,还在皇宫内认真批阅奏折的崇祯皇帝,浑然不知自己刚刚在鬼门关前走了一遭。若李明真的拍板决定夜袭北京城,或许他就等不到崇祯十七年,今晚就得去煤山自挂东南枝了。而大明王朝的命运也将在今晚被彻底改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钱守庸这个大贪官给大明王朝又延寿近十年,这不得不说是个黑色幽默。
喜欢穿越明末成饿殍请大家收藏:穿越明末成饿殍本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