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这座承载着盛世繁华的都城,街头巷尾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小贩的叫卖声、行人的谈笑声交织在一起,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市井画卷。然而,在城中一座幽静的府邸内,苏瑶正经历着岁月对她身体的磨砺。
曾经那个在大唐政坛上纵横捭阖、于文化浪潮中引领风骚的女子,如今已被时光悄然留下痕迹。她的步伐不再轻盈,身形略显佝偻,每一次挪动都需要侍女在旁小心搀扶。即便如此,苏瑶的眼神中,那股对大唐炽热的关切与深沉的热爱,却从未有过一丝一毫的黯淡。
每日清晨,阳光刚刚洒进房间,苏瑶便在侍女的帮助下,坐到窗前那张熟悉的书桌前。她会让人找来朝堂的最新奏折,以及从民间搜集来的各类传闻,专注地聆听着,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影响大唐发展的细节。哪怕身体不适卧于病榻,她的心也始终紧紧与国家的兴衰系在一起。
这日,温暖的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洒下斑驳光影。苏瑶坐在书桌前,专注地翻阅着最新的各地民情奏报。看着看着,她的眉头渐渐皱起,不禁轻轻叹了口气。
“来人呐。”苏瑶轻声唤道,声音虽不如往昔那般清脆响亮,却依旧透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苏姑娘,您有什么吩咐?”侍女闻声,急忙快步上前问道。
“去请太子殿下过来,就说我有要事相商。”苏瑶说道,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焦急。
不多时,太子得到消息匆匆赶来。他踏入书房,看到苏瑶略显憔悴的面容,心中一阵揪痛:“苏姑姑,您找我何事?可要多保重身体啊。”
苏瑶微微一笑,摆了摆手,说道:“太子殿下,我这身子自己心里有数。但这大唐的事儿,片刻都容不得懈怠。我刚看了近日的奏报,南方几郡遭遇严重旱灾,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咱们必须立刻想办法赈灾,安抚民心。”
太子点了点头,神情凝重地说:“苏姑姑,我也正为这事发愁。我已和父皇商议过,打算调运粮食前往赈灾,可具体的实施细节,还需要仔细琢磨。”
苏瑶沉思片刻,缓缓说道:“殿下,调运粮食固然关键,但更要考虑如何确保粮食能精准发放到受灾百姓手中。以往赈灾,常出现粮食被贪污截留的情况,这次我们务必加强监管。可以挑选一些忠诚可靠的官员,亲自前往灾区,全程监督粮食的发放流程。同时,在灾区多设立几个赈灾点,方便百姓领取粮食。另外,还要组织百姓开展生产自救,帮助他们尽快恢复生产,这才是长久之计。”
太子认真聆听,不时点头,将苏瑶的建议一字一句铭记于心:“苏姑姑,您考虑得如此周全,让我受益良多。我这就去和父皇详细商讨,尽快落实这些措施。”
太子离开后,苏瑶靠在椅背上,微微闭目养神。回想起自己为大唐奔波忙碌的一生,无数回忆涌上心头。她深知,自己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但心中还有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情尚未完成。
苏瑶决定将自己一生的经历和感悟写成一本书,她期望通过这本书,把自己的智慧、经验,以及对大唐满腔的热爱传递给后人。
于是,尽管身体虚弱,苏瑶仍每日坚持写作。她坐在书桌前,手持毛笔,一笔一划在纸张上缓缓书写。每一个字,都倾注了她的心血;每一段回忆,都饱含着她对大唐的深情厚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