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延灼静立于折津府城墙之上,双鞭交错负于背后,鎏金虎头吞口在烈日下闪烁着冷冽的光芒。他身后的玄色大纛迎风飘扬,"呼延"二字以金线绣就,那是当年太祖御赐的龙纹锦缎。此时的他意气风发,历经多年,呼家军终于北伐成功,拿下燕云十六州的重镇。此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此战的意义更是非同小可!
正在他心生感慨之时,属下匆匆来报:大辽骑兵突袭大营,粮草尽毁,高太尉惨遭杀害,观察使也已战死。三万大军除七千伤亡外,其余尽数投降。
呼延灼闻此噩耗,如遭雷击,身体一阵摇晃,险些跌落城墙:“天亡我也!速速加强城防,派骑兵突围求援。”他深知自己极有可能已被辽军包围,如今恐怕难以逃脱,唯有坚守城池,等待援军的到来。
而另一侧的童太尉,境遇亦颇为艰难。他虽成功击溃西夏边军,歼敌数千,然却遭遇大辽铁骑。原来,西夏已向大辽臣服,辽军顺势南下,与童贯的主力部队展开鏖战。
六位都监中有四位战死,童太尉率部后撤。途中,他们又遭“敌军”伏击,一万多厢军选择投降。若非两位御前将军率禁军及时撤离,童贯恐已命在旦夕。
官家近日频收战报,心情可谓喜忧参半。喜的是西夏已无力再战,边军可得稍作休整,折津府亦得以收复,此乃大功一件。忧的是近十万大军损失惨重,高太尉不幸阵亡,折津府现今身陷重围,局势危急。
官家升殿,紫宸殿内,召集文武百官。龙涎香缭绕,却掩不住群臣额间的冷汗。官家手中战报簌簌作响,官家坐在龙椅上,与众臣,共商对策:“高太尉为国捐躯,辽国迄今未有使臣来朝,折津府是守是弃,诸位爱卿可有良策?”
蔡京出班奏道:“圣上,西夏已平,微臣认为可遣密使携书信往辽国,许以折津府半数税收,探察辽国意向,再行定夺。此外,可派特使与金国协商,若能与其结盟,便可驱狼逐虎,使辽金两相争斗,我大宋则可坐收渔人之利。”
官家微微颔首,沉声道:“太师实乃我大宋之栋梁,所献之策甚佳。诸位爱卿可有异议?”见堂下群臣沉默不语,官家又道:
“既无异议,速去执行。另有一事,高太尉遭人杀害,殿帅府不可一日无主。需有人统领大局。不知诸位爱卿可有合适人选?”
此言一出,堂下一片寂静,职位低微者不敢轻易发言。几位重臣亦缄默不语,此时推举任何人,皆是自讨苦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