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焘的身影很快就消失在夜色里,贺小安将他送到院外强忍着泪水,没有在阿骆和里娜前面哭出来。
她觉得魏焘一走自己的心突然就悬空了。为什么会打仗呢,刚来沃野镇的时候,魏焘还信誓旦旦的说,他们要在沃野住好几年。这几年边境都不会再有战事,然而才一年,西境、北境同时传来的敌国大军压境的消息,从此打破了小孤山上的平静。
党镇连夜亲自带人派送了两千战马到沃野镇,已经提前打点好行程的魏焘,当夜便先行出发带着骑兵直奔朔州城。崔浩年纪大了,坐着马车跟后续步兵部队一起前行。
这一天的动静很大,街上士兵集结着来来回回的穿梭。即便是普通百姓,也都感受了到空前紧张的气息。
要打仗了,这是所有人的共识。边境的百姓刚结束了长达两年的兵荒马乱,又正好遇到一个丰收的太平年,安稳的日子才刚刚开始便又陷入人心惶惶的恐慌之中,盘算着将家里值钱的东西藏起来,有能力的人也筹划着往南搬家。
“老爷,今日长孙翰带着一队人马朝着东边去了,走得很急,大概是武川镇已经有动静了。”
“可是你看今日沃野这阵仗,出动了上万兵力。可不像单单派兵去武川镇支援那么简单啊。”王陵虽然已经没有了军中耳目,可他的嗅觉始终要比常人灵敏,于是又派人去打探消息,终于在夜里的时候探子来报,说是魏焘带着浩浩荡荡的兵马朝着西边而去。
这对王陵来说可谓是意外之喜,他原本就担心魏焘不会亲自去武川镇,若不将他支开,他们的计划实行起来难免会增大难度。现在魏焘带兵西去,想必短时间内不会回来。简直就是天赐良机!
于是从大量的朔北军离开沃野镇的第二天开始,王陵就开始吩咐下人开始收拾方便携带且值钱的软细。北方苦寒,出生在江南烟雨杏花巷的王陵,却不得不再次为逃亡做准备。
长孙翰去了武川镇,魏焘带兵去了朔州城,一东一西,一走都是了无音讯。最重要的人都不在沃野,军情战报自然也不会传回这里,可从他们走了的第七日开始。阿骆与里娜就会轮换着去沃野镇的军营,打探消息。魏焘临行前答应贺小安,每过一段时间会写封信派人送来,报平安。
然而朔州距离沃野还是太远,即使等魏焘平安到达朔州写一封家书,等送到沃野也是十多日以后的事情。路途遥远,车马也慢,贺小安只恨自己不能跟着一起去前线。
为排解生活的苦闷与无聊,莫俊拔派人四处搜罗了一些书籍送到小孤山上。他因知道魏焘的真实身份,一直在他麾下勤勤恳恳的做事,也颇得魏焘的赏识,他自知自己的前途一片光明。因此也对贺小安格外的敬重,但是他却从来不自己去小孤山上,阿骆的武功他是见识过的。因此在魏焘离开沃野期间,这位做事勤勉的临时镇守大将每日四处巡查,管理冶铁营,也并未对小孤山上的防御进行调整。小孤山的守卫都是魏焘的贴身侍卫,如今都留在了小孤山,莫俊拔自然也不好插手。
“少夫人,莫将军又派人找了些书籍让我带给你。”里娜从沃野军营回来的时候,手里正抱着一堆竹简。
“真是难为他了”贺小安知道朔北人不好读书,沃野连一座正式的学堂都没有,绝大部分的牧民都是目不识丁。能找出这些书来确实花了些心思。
里娜将所有的竹简放置在书房的书架上,贺小安最近每日都在编写修复之前的农书,她答应过相公要替他做好农书的整理。等他从朔州回来的时候,这些东西便都做好了。
一晃进入了农历的十月,正式进入冬季。种在田里的萝卜,白菜也到了收获的季节。可让他们苦恼的是三个人都没怎么做过这些农活,不知道该如何将地里的东西收回来。
“如今天气骤然降温,夜里已经起霜了,地里的萝卜和白菜都要收回来,放在地窖里才行呢。”贺小安担忧的道,她不知道魏焘什么时候会回来,但显然是赶不上回来收萝卜了,这些活儿如今就得变成她们仨儿自己来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