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上元三年(公元 761年)十一月十七日是冬至,一年之中黑夜时间最长的一天。幽闭在太极宫之中的李隆基不知何时才能度过这段暗无天日的日子。年老体衰的他对所剩无几的日子充满了绝望。
次日,李亨终于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前往太极宫拜见久未谋面的父皇。这是“西苑宫变”之后两人的首次会面。这对父子见面的时候恐怕都想不到两人的生命仅仅剩下五个月的时间了。
在这场父子暗战中,李隆基和李亨无疑都是输家。李亨一生之中最得意的事情恐怕要数他在那场惨烈的太子争夺战中出人意料地胜出了,可事到如今他才明白,如果一个人拥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或许当喜悦还未散去的时候,意料之外的痛苦便会接踵而至。
李隆基的生活却并没有因为这次会面而有任何实质性改观,他依旧被软禁于太极宫之内,重获自由的日子依然遥遥无期。
李隆基终于病倒了,而且这次倒下之后便再也没有起来。病榻之上的他开始彻底反思自己走过的这七十八个春秋,最强烈的感受就是悔恨。他在《遗诰》中说:“常惧有悔,以羞先灵。”他从即位之初的诚惶诚恐、兢兢业业,到中期的志得意满,再到后期的纵情声色,唐帝国也经历了从乱到治,再从治到乱的历史进程。
他最痛心的莫过于在马嵬坡永远地失去了这辈子最心爱的女人。虽然曾经两情相依、两情相悦,但得来却又无奈地失去,所有的美好不过是水中月、镜中花,不能长相守,只能长相思。这难道不是人生一梦吗?只可惜他醒得太晚了。
宝应元年(公元 762年)四月初五,孤寂迟暮的太上皇李隆基在太极宫神龙殿走完了自己的漫漫人生路。李隆基带给唐帝国的印迹实在太深了,举国上下无不为之哀悼。四百多名少数民族官员甚至用划破面孔、割掉耳朵的独特风俗来缅怀这位极具传奇色彩的皇帝。
文武大臣们纷纷前往太极宫悼念李隆基,可李亨却因恶疾缠身而没有力气送父亲最后一程,只得在内殿之中为父亲的离世举哀。
四月十五日,病情越来越重的李亨改年号为宝应。如果没有遇到重大事件,一般只在万象更新的正月初一才更换年号,除非有大事降临!这次莫名其妙的改元似乎预示着一场更为猛烈的政治暴风雨即将席卷这个早已满目疮痍的帝国。
已经无力控制政局的李亨下令太子李俶(也就是后来的代宗李豫)监国。这无疑使隐含的矛盾迅速尖锐化。各种政治势力都在为了能够在日后的政治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而拼死一搏。
张皇后一直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在李亨百年之后成为帝国的新皇帝。正当她为此而处心积虑地谋划时,上天却跟她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她的长子兴王李佋突然病逝了,而年幼的次子李侗根本就没有问鼎皇位的资格。张皇后的政治梦想彻底地破碎了,可她却并不甘心,将宝压在了越王李系的身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权力的争夺已经使得张皇后和李辅国这对曾经相互勾结的狼和狈之间的裂痕越来越深,直至势同水火。
四月十六日,太子李俶急匆匆赶往父亲的寝宫,因为病重的父皇要召见他,不过却被焦急地守候在陵霄门的宦官程元振拦了下来。
“殿下万万不可去。这是个彻头彻尾的阴谋!”程元振近乎歇斯底里地喊道。
“如今父皇召见我,难道我就因怕死而不去吗?”虽然李俶执意要进宫,但是他的心中其实也充满了矛盾。
“社稷事大,太子万万不可入宫!你个人的安危可以置之度外,但社稷的安危难道也可以置之不顾?”
程元振的话无疑为李俶找到了一个光鲜亮丽的下台阶,他可以顺着这个台阶堂而皇之地远离危险。程元振随即派人护送着李俶前往飞龙厩,那里尽是全副武装的士兵。
当天夜里,一场血腥的政治杀戮就拉开了序幕!
李辅国、程元振率领禁军明目张胆地入宫逮捕越王李系及其党羽。惊慌失措的张皇后瑟瑟发抖地守在奄奄一息的李亨身边。她寄希望于病榻之上的丈夫能够凭借最后残存的一丝皇帝的余威来挽救自己的生命。
李辅国率领禁军包围了李亨的寝宫长生殿。巨大的喧哗声将时而清醒、时而昏迷的李亨从昏迷之中惊醒。病入膏肓的李亨用尽最后一丝力气睁开紧闭的双眼。
李辅国大步流星地走进长生殿,象征性地向李亨拜了拜,高声说:“奉太子之命请皇后迁居别殿!”李辅国抛下这句冰冷的话语后便想将惊魂未定的张皇后强行拖走。张皇后哀号着,挣扎着,因为她知道一旦脱离了丈夫的视线便意味着生命的终结,可此刻的李亨却对这突如其来的一切无能为力了。
在这个充满血腥的夜晚,阴森可怖的皇宫内陷入一片混乱。惊恐不安的宦官和宫女们纷纷四散奔逃。
两天后,惊吓过度的李亨就在惶恐不安中永远地闭上了双眼。李亨只比他的父亲多活了十三天。李亨跌宕起伏的一生最终以悲剧告终,其实是性格使然,他只有小聪明,却缺乏大智慧!
宝应二年(763年)春天,田承嗣献莫州投降,送史朝义母亲及妻子于唐军。史朝义率五千骑逃往范阳,史朝义部下李怀仙献范阳投降。史朝义无路可走,于林中自缢死,其余部分叛将投降,历时七年又两个月的安史之乱结束。
唐廷任命降臣田承嗣为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节度使,李怀仙为卢龙(今河北北部)节度使,李宝臣为成德(今河北中部)节度使,薛嵩为相卫节度使,此后,唐朝进入藩镇割据的局面。
李俶即位后大赦天下,高力士也得以北归,等到他行至郎州的时候偶然从那些流放之人的口中得知了京城近况。这时他才得知太上皇李隆基已经驾崩了。他听到这个消息犹如五雷轰顶,遥望着北方不禁失声痛哭,悲痛欲绝,最终吐血而死。李俶钦佩高力士的气节,特地追赠他为扬州大都督,陪葬于泰陵。
李隆基的曾祖父唐太宗李世民去世后,为他陪葬的有七位藩王、八位嫔妃、二十二位公主、五十三位高官、六十四位功臣,可谓声势浩大。李隆基一生风流成性,妻妾无数,先后生了三十个儿子和二十九个女儿,可等到他去世之后,却仅仅有高力士一人为他陪葬。
后世的宦官无论多么声名显赫,死后谁又会享有这等殊荣呢?
一个个曾经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大人物的人生相继落幕,但历史却不会因为他们的离去而变得索然无味,反而会因有其他人的粉墨登场而有了别样的风采!
(本章为真实历史事件。)
喜欢纸嫁衣之缘起奘铃村请大家收藏:纸嫁衣之缘起奘铃村本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