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却出奇平静,杨玉环仿佛已被李隆基渐渐遗忘了。这下杨玉环可坐不住了,而杨家人更是彻底慌了,因为他们似乎隐约看到了整个家族的末日即将来临。
杨钊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因为他早就知道自己未来的前途命运早已与这位小堂妹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杨钊暗暗下定决心要不遗余力地帮助堂妹渡过入宫以来最大的一次危机,可此时政治能量还颇为有限的他却感到有些吃力,但他却并没有轻易放弃。
杨钊找到虢国夫人,与虢国夫人也大吵了一架,却听到了一个令他震惊的消息——唐玄宗不准虢国夫人再入宫了。
杨钊感觉杨家己经完蛋了,唐玄宗现在忘了杨玉环,又不喜欢虢国夫人了,说不定过不了多久,唐玄宗再有了新的家族的女人宠幸,那样子,杨家就要被全部贬出宫,甚至全部都死光……
杨钊一时间不知道该如何收拾这个残局。他忽然想到了吉温。他和吉温都在李林甫麾下效力,但吉温的交往能力却是他所无法比拟的,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帝国高官,甚至连宦官宫女,他都竭力结交。
吉温满口应承下来,因为他觉得这可是巴结贵妃娘娘千载难逢的良机。他携带重金前去拜访大宦官袁思艺。袁思艺爽快地答应了,不仅仅为了金钱,更为了自己的前途。这些年因为争宠,袁思艺与高力士一直都面和心不和。高力士早在李隆基还是藩王的时候就跟随在李隆基的身边,因此他在与高力士的明争暗斗中总是处于下风,如若能与杨玉环联手,必然会彻底地改变双方的力量对比。
面对色香味俱佳的御膳,李隆基却并没有什么胃口,无精打采地咀嚼。
袁思艺觉得机会来了,便试探杨玉环在唐玄宗心里的地位:“贵妃乃一介女流之辈,因为没有什么见识而冒犯了陛下,陛下就是把她杀了也不为过,但陛下为何吝惜宫中的尺寸之地而忍心让她在外面受辱呢?”
李隆基却并没有立即表态,但他原本还算平静的内心却掀起了轩然大波,只得放下了手中的筷子,说:“朕这些日子胃口不算太好,这些御膳扔掉实在可惜。朕想将这些御膳赏赐给贵妃,不知谁去合适?”
袁思艺却并没有如李隆基所愿自告奋勇,因为他是一个对于个人得失看得过重的人,既想捞取利益,又怕冒风险。既然目前的局势还没有彻底明朗,他也不想过深地牵涉其中,于是说:“奴才觉得这个人的地位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
李隆基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虽然袁思艺的临阵退缩让他感到有些不悦,但他所说的话却不无道理。或许只有派那样的人去才能为自己留下充足的回旋余地。
宦官张韬光带着钦赐的御膳来到杨府。杨玉环知道这或许将是自己最后的机会。一见到张韬光,杨玉环眼中晶莹的泪滴就像一颗颗珍珠般迅速滚落下来,划过她俊俏的脸庞,仿佛是一道道伤痕。
上次,她并没有表现得如此内疚、如此急切,这次她真真切切地有了一种危机感。
临别之际,杨玉环竟然剪掉自己的一缕头发递给张韬光,哭着说:“臣妾的一切都拜陛下所赐,臣妾对于陛下的宠信无以为报,那么就烦劳您将这缕青丝带回宫中吧!”
古人对自己的头发格外看重,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如果随意自残那就是不孝。杨玉环不惜冒着不孝的罪名来挽回自己的感情,挽回家族的命运!
杨玉环剪掉自己的头发无疑有两层意味:一层是诀别,另外一层则是内疚,杨玉环将自己最宝贵的东西留给了李隆基,既是对自己所犯过错的深刻反省和极度内疚,也是在不经意间流露出对李隆基深深的爱恋,彰显了李隆基在她心中难以撼动的重要地位。
张韬光带着杨玉环和杨家人的嘱托和期盼回宫了。见到爱妃的头发,李隆基不禁大惊失色,心头所有的怨恨刹那间便烟消云散了,当即命高力士将杨玉环召回宫中。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见到高力士,杨玉环冷冷地说:“要不是袁思艺和张韬光倾力相助,或许本宫就再也见不到将军了!”
高力士自然知道杨玉环对于自己的冷眼旁观有所不满,急忙解释道:“自从上次老奴无意中触怒了圣上,老奴一直诚惶诚恐,如坐针毡,实在是不敢再冒险进言了,还请贵妃娘娘见谅!”
高力士的解释看似合情合理,实际上却显得有些苍白无力。他这次没有像上次那样出言相助,因为他感到杨家人对于唐帝国或许将是一个大大的祸患,他正不动声色地与杨家人渐行渐远。
“或许将军是真的老了!”杨玉环说完之后登上了回宫的车。从此之后,杨玉环与高力士越走越远,与袁思艺却越走越近。原本地位要逊于高力士的袁思艺渐渐可以与高力士平起平坐了。
内侍省管理着庞大的宦官群体,但为了限制宦官们的权力,内侍省原本最高只设四品官。可对宦官青睐的李隆基却于天宝十三载(公元 754年)在内侍省设置从三品的内侍监,而他任命的首任内侍监就是高力士与袁思艺。
对于杨玉环的回归,李隆基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还特地到杨钊的府上赏赐大笔的金钱,因此这场闹剧最终以喜剧收场完全得益于杨钊卖力地从中斡旋,杨钊在李隆基心中的地位变得更重了。
杨钊很快又升官了,升任兵部侍郎兼御史中丞。他只用了不到五年的时间便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判官一跃成为仅次于宰相的帝国高级官员。他的外戚身份无疑为他的飞黄腾达提供了一条捷径。尽管如此,不容抹杀的是杨钊的确具有一定的政治才华。无论是杨铦还是杨锜,跟杨贵妃的关系都比他要近得多,能力才是在官场上走得更远的根本因素。
就在这一年,志得意满的杨钊实现了两个由来已久的夙愿,第一个是杨钊假称自己原来的名字“杨钊”中的“钊”字蕴含着“金刀”的意思,不太吉利,恳请李隆基为自己改名,他这才有了“国忠”这个皇帝钦赐的响当当的名字。第二个就是李隆基在他的强烈要求之下为武则天的情夫张易之兄弟平反,了却了杨国忠多年来的一桩夙愿。
喜欢纸嫁衣之缘起奘铃村请大家收藏:纸嫁衣之缘起奘铃村本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