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杨玉环成妃记(下)
白居易回忆到这,不禁又想到了湘灵,他也爱湘灵,但是他也如同李琩一样,终究是没有做到放弃一切……
白居易想到这,泪水一滴滴落在写着《长恨歌》的纸上,浸湿了纸张。
他将没写完的《长恨歌》放好后,离开房间去散心。
元和三年(808年)37岁的白居易已经是闻名长安的“黄金大龄单身汉”了,一天,他受邀到京兆尹杨虞卿的府上做客,觥筹交错之间,杨虞卿闻听了白居易与湘灵的曲折故事,不禁喟叹了一番并表达了自己的理解和同情。
又过了一会儿,作为老朋友的杨虞卿提醒白居易既然年岁已经老大不小了,娶妻须当速速提上日程,否则,这一生恐怕难即便娶到了贤妻也难以有子为继。
实际上,杨虞卿设宴邀请白居易前来叙旧,实则是替自己的亲妹妹杨氏说亲,因为杨虞卿的妹妹特别慕才,对白居易早已芳心暗动。
白居易在酒醉时分好像情绪也“豁然开通”,他想着杨兄的妹妹必然贤淑识礼,母亲也必会同意这门亲事,于是,白居易的婚事就这样有了眉目。
白居易回家将自己欲求娶京兆尹之妹的想法同母亲一说,白母立即就应允了下来。没过多久,白居易终于娶了母亲心目中理想的“大家闺秀”杨氏为妻,但可惜的是,贤淑的杨氏容貌平平,不是白居易心中的“白月光”。
因此,白居易婚后不久就写了一首诗《赠内》来“勉励”发妻杨氏,诗中,白居易援引了古代4位典型的贤妻,希望杨氏能够效仿她们,努力做到吃苦耐劳、三从四德、安贫乐道。
杨氏也确实是个善良贤惠、吃苦耐劳、爱夫心切之人,自从她嫁给白居易后,无论白居易失意被贬还是拔擢升职,杨氏始终都会默默地打理好家中的一切事务、尽最大能力去照顾、支持白居易。
白居易渐渐对杨氏有了好感,想到湘灵,只感觉他们之间的感情已经没有希望。
自己距离上次见到湘灵,已过去8年,并且现在自己已经结婚了,母亲也不可能让自己与湘灵再见。
白居易心想:忘记湘灵吧,是时候和杨玉环一样,开始新的生活了。
王质夫又来到白居易的住处,问白居易《长恨歌》写得怎么样了。
白居易这才想到自己答应王质夫的事情,这两年,他已经差点把这首写到一半的诗忘记了,于是他对王质夫表示了歉意后,又回到了房间。
白居易翻出了两年前的《长恨歌》,擦去上面的灰尘,见到了两年前自己写的诗句: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白居易看了看自己写的诗句,又想着接下来该怎么写,白居易又重新坐了下来,继续回忆了起来……
开元二十九年(公元 741年)正月初二,在玉真公主的陪伴下,杨玉环缓缓地走出了这座已生活了四年之久的寿王府,这一走便再也没有回来。
四十九年前的这一天,李隆基的母亲永远地离开了他,如今他却要让杨玉环以为母亲追福的名义永远地陪伴在他的身旁。
其实皇宫中原本并没有道观,西城公主和隆昌公主修行的道观均位于宫外,李隆基不敢明目张胆地将道观建在自己居住的兴庆宫,所以特意在大明宫内专门设置了一座道观太真观,以供杨玉环修道之用,而李隆基则可以通过复道前往大明宫与杨玉环幽会。
杨玉环脱去了色彩斑斓的齐胸襦裙,穿上了青灰色的道服。从那一刻开始,杨玉环开始了全新的生活,包括寿王妃在内的所有尘世的身份都与她无情地割裂开了。
李隆基特意为太真观挑选了一位德高望重的观主三清师太。三清师太原本是中宗李显的昭仪,李显被韦皇后毒死后,看破红尘的她自愿出家为道,彻底地远离了波谲云诡的政治风云的袭扰。杨玉环始终不解曾经锦衣玉食的她为何能够如此决绝、如此彻底地抛弃曾经的一切,甘愿过上枯燥而又单调的日子。三清师太却平静地说:“始祖玄元皇帝提倡‘不争’,顺乎天理而不强求。不与世人争,并不是不愿,而是不屑。”
刚刚接触三清师太的时候,杨玉环觉得她很是古板,她竟然递给杨玉环一本《道德经》要求她认真研读。心猿意马的杨玉环随便翻了几页就放在了一边。
杨玉环心想:难道这个老糊涂真的看不出李隆基让她出家的真实用意?出家为道不过是一个幌子而已!
杨玉环未来的命运还是一个大大的未知数,心乱如麻的她哪里还会有什么心思读什么《道德经》。
见弟子对《道德经》如此不敬,三清师太与杨玉环争论了一番。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就在这种争执之中,杨玉环度过了出家之后的第一天。
夜晚,杨玉环拿着一支笔坐在书桌前,又想到了李瑛,想到了寿王,或许,此时的寿王,也正在想她。
自从离开寿王府的那一刻,杨玉环就一直想着能够找到回到过去的路,不过却怎么都找不到,即使是在梦里,也无法实现自己回家的梦。
就在这时,三清师太走过来安慰道:“与其说是别人给你带来痛苦,不如说是自己的修为还不够。一朵莲无须清水亦洗净铅华,一枝梅无须张扬亦风韵无限,心简约自然意澄澈,高洁清雅之士自风流!”
杨玉环睁开蒙眬的泪眼,凝视着三清师太。她就像一个深深的湖泊,虽然看似平静如水,其实却深不见底。她突然站起身,紧紧地抱住三清师太。三清师太轻轻地拍拍她的肩膀,说:“看透该看透的,放下该放下的,生活就会变得与众不同。”
渐渐地,杨玉环回家的欲望不再像之前那般强烈了。或许这就是三清师太所说的“顺其自然”。只有勇敢地告别过往,才会拥有新的人生,倘若一直让忧伤填满生命的空白,或许将是对人生的一种亵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