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剑对自己的代购事业还有留恋,并没有给出明确的态度,而是己会认真考虑并入振蓝的事情。
虽说根据人力资源模拟器的评估,萧剑是可用之人,不过也要看他的个人意愿,不过萧剑说自己难处的时候,提醒到李树,或许像萧剑这样的代购商处于破坏的目的从中作梗。
这给自己的捉鬼之路指引了一个方向。
李树随即开始在汉堡市内寻找类似的代购商起来。
说起来,李树心里宁愿那个鬼是外国人,而不是自己的同胞,因为内斗搞得难堪,反倒让老外看笑话了。
根据萧剑提供的线索,李树找到了汉堡市和鲁尔工业区三十六家代购商作为搜寻目标。
本来慕尼黑、柏林、法兰克福这些大城市也有类似的代购商,不过规模都太小,而且这些代购商所涉及的业务很少涉及高精尖工业产品,出于概率和效率,李树直接选择放弃这些城市。
在酒店睡了一个懒觉,李树驱车在汉堡市区绕了起来。
从视界上的列表来看,三十六家代购商中有十个是华人经营的,其他二十六家有东欧人,还有米国和韩国、日本人,李树把排查的重点放在这些人之中。
代购这个行当存在的合理性在于,这些代购商能够通过某种运作或者旋转门操作把那些很难直接购买的工业产品买过来,而且不会引起当局或者泄密的矛盾,因此也因为代购的难度而收不同的手续费,只能说这些代购商都是拥有很强的公关能力和运作能力的。
说起来,这倒像是顶级黄牛。
李树在排查过程中,以采购商的身份和这些代购商交流之后,产生了一些感想。
这些代购商大都不屑于把高精尖产品代购到华夏,做的都是西方国家互通的生意,这些西方国家的工业产品虽忽悠竞争,不过出于某种共同利益,倒也能相互倒腾。
不得不说,在西方国家中,对于尖端工业产品有一个让人羡慕的交流机制。
米国提供软件和新材料上的最新技术,而德国和日本提供最尖端的工艺,而韩国则提供廉价的次级替代品。
当然这一套模式都是米国主导的运转机制,在米国的货币霸权和军事霸权之下,这些国家必须围着米国转。
看到这种局面,李树心中暗暗想,终有一天,全世界都要围着华夏转!
在今天的最后一站,李树来到了一家米国代购商办事处,他不愿放弃每一个可能性。
同时,他也想碰碰运气,看看能不能买到最高级的显微镜镜头和全气动轴承。
办事处有五个米国人,西装革履,他们依旧在忙业务,桌上放着汉堡、薯条和可乐,标准的美食快餐。
李树伪装成米国光刻机部件采购的代理人,希望米国人从蔡司公司采购光刻机显微镜镜头和瑞典SKF的最顶级全气动轴承。
五个米国人果然很懂行,见来了大生意,瞬间围了上来。
这些部件不但需要德国的审批,还要米国的审批,可谓是层层审批,一般来说私人来采购的,都会直接被拒绝。
“这个采购业务审批难度很大,需要通过多方运作才行,不知先生是否有付出更多的心理准备?”其中一个秃顶米国人暗示李树。
李树一愣,他本以为会吃闭门羹,谁知他们愿意干。
“那我需要付出多少?”李树一脸平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