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后的晚自习,小文和蔚煜让朱博睿讲完题,小文对朱博睿说:“老师,您向我推荐的《红楼梦》,蔚煜有这本书,我刚借了看完。对于《红楼梦》我们都有自己的观点,您说一说,谁的正确。”
朱博睿赞赏地点了点头,笑了笑说:“讲讲你们的观点。”
小文看了看蔚煜朝她点了点头,蔚煜会意地笑了笑说:“我认为作者在精心勾勒一个悲剧。通过宝、黛、钗之间的爱情纠葛,向人们提示了理念中的美毕竟不是现实,它终究会被世俗的缘分而代替。但缘分过于强求,也会成为悲剧,所以整个书说是悲剧的悲剧。”
小文听了蔚煜的分析赞赏地点了点头,她看了一眼朱博睿,朱博睿眼中充满了喜悦。她不禁感到不服,忙接着说:“悲剧最终是命运作用的结果,谁也没法回避命运。所以有个问题我总不明白,为什么贤淑、豁达的薛宝钗与尖酸、刻薄的林黛玉相比,总得不到公正的评判?”
“噢,你为薛宝钗叫不平啊。”朱博睿笑了笑说。
“老师您别取笑我嘛,听我讲下去!”小文不容置疑的霸气,本来蔚煜想说话,也只能咽下去,不满地白了小文一眼。
正在兴头中的小文并没注意这些,她接着说下去:“首先从感情上讲,贾宝玉同林黛玉有‘木石之盟’,而与薛宝钗有‘金玉良缘’他们朝夕相处,贾宝玉又是一位多情的公子哥儿,他既对林妹妹有情,又对薛姐姐有意。如果两人之中,贾宝玉注定选其一,必定会伤害另一位。
她们都是封建贵族小姐,有很深的文学素养,同样才华横溢,品格修为清高。但不同的身世和性格,决定了她们的命运不同。不论处于何种悲剧也不能说谁完美,而且命运已把她们置于三角地位,竞争就不可避免,悲剧是谁也无法左右的。
小文顿了顿看了看朱博睿,朱博睿笑了笑点了点头。蔚煜看到他们那么默契,而小文又讲得头头是道,分析得如此入情入理,心里的气越来越浓。她低着头,默不作声地坐着。
小文接着说:“我一直在想,为什么作者给他们之间先定下‘木石之盟’‘金玉良缘’,他一开始就让他们处于一种不太公平的地位。在这世俗上“木石”太寒颤,而“金玉”却是如此尊贵;‘之盟’只能是双方的一种愿望,而‘良缘’却是人们都认可的,所以从一开始,就注定林黛玉肯定败阵。即便贾宝玉有意选择林黛玉作为自己的妻子,但就林妹妹的那样条件,要做一个处于家族中心地位的主妇,整个家族的人无论如何也不会选择她,因为她真的撑不起这个角色。不幸的林妹妹因为没有与贾宝玉成亲而病绝身亡,很让人是同情。但如果宝姐姐败阵后,也不会痛苦一生吗?难道不值得同情?”
小文越讲越精神,朱博睿也专注地盯着小文。蔚煜越来越生气,她没有打招呼就离开了办公室。正谈得起劲的小文和朱博睿都没有注意到。
小文接着说:“林黛玉的美只是人们想象中的一种意愿。作者既然让她做一株草,就会有草的命运。她很小就成了孤儿,作者又给她塑了一个病入弱体态。让她无依无靠,没法独立,所以处处让人同情,但她毕竟还是一个弱者的角色,而同情无法改变什么,往往最终会变成被别人踩踏。那么一个纤纤女子,能仗着姥姥的宠爱,还能算是娇艳的花,但老太太一旦去了,就凭舅母对她的态度,日子肯定不会好过。她是一棵草,而且是一棵尊贵的草,不会像野草那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过不了严寒的。作者让她死在老太太的前面,也算是一种完美的收场吧。”
小文说到这里,心里有些害怕。“我也不是在病痛中挣扎吗?她不禁产生了一种共鸣。如果有一天悲剧真地会降到我的头上,我又该怎么办呢?”小文越想越害怕,眼中充满了恐惧,仿佛那位凄惨惨的林妹妹就在她眼前,脸色变得有些焦黄。
朱博睿看到小文忽然的变化,感到很奇怪,忙关切地问:“曲小文,你怎么了?”
小文知道自己失态了,忙定了定神笑了笑说:“我太同情她了,竟把自己也拐了进去。”她朝四周看了看,发现蔚煜不见了。奇怪地问朱博睿说:“老师,蔚煜不见了,她怎么连招呼也没打就离开了?”
朱博睿地笑了笑说:“我也不知道,曲小文你继续讲吧,我觉得你讲得很好。”
小文看到朱博睿满眼的信任,点了点头,接着说:“所以她只能空负满腹的才华枉自伤悲。整天懵懵懂懂地活着,从不敢想今天完了,明天会怎么过,也就注定了她的命运如镜中的月,不堪轻轻一击,就会零零散尽。”小文越说越伤心,她觉得心在哭,但意识却告诉她,小文不会是林黛玉。
朱博睿看到小文伤心的样子,并没有取笑她,更对她充满了怜悯,他用心听着。小文看到朱博睿那么专注地听她分析,心中的悲哀也渐渐被自信占据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小文继续说:“薛宝钗却不像林黛玉那样只让人同情。她虽然常常把女子无才便是德放在首位,但她的才华、学识并不亚于里面的任何一位女子。而且她确实非常有主见,处事又干练。面对家境的衰败和不争气的哥哥,她都能很强硬、冷静地一一摆平,就连王熙凤也得不佩服她的手段。她很有大家风范,不管她心底如何,但在众人面前总会表现出为人朴实、大度,还会施些小计谋,这都应该是生存必备的。她的这些性格与林黛玉的小气、多疑、尖酸相比,作者赋予她更强与社会与生活相沫的能力。如果把林黛玉和薛宝钗同置于现实社会中,也许林黛玉不会有立足之地,而薛宝钗会很优秀。毕竟生活需要的是能力,而不是同情。所以命运的安排也不能妄自评判谁地谁非。悲剧总是残酷的现实造成的。如果硬把罪恶向薛宝钗头上扣,当然不公平。
至于她的悲剧,我认为作者从更深层次地让人思考弱女子在社会中的命运。女性处在被压迫的地位中,任凭你有多大的能力,最终目的结果也只能是薄命而已。王熙凤、鸳鸯等人的悲剧也不喻示了这么个结论吗?所以她的薄命不是她的错,是男女地位不平,以及整个家族沦陷的结果。她最大的悲剧是对悲剧根源的认识。其实凭她具有的才气,应该能意识到最终的悲剧,可是她从来不抗争,总以认命进行自我安慰。作者对她同样抱有同情,让她有了希望。她生了个儿子,并喻示着她的儿子将会改变她的薄命。